悠悠七千年,史事纷繁。回望古代中国的漫漫消防之路,其间所展示出的期待与敬畏、惨烈与苦痛、无奈与抗争、愚昧与智慧……可谓风云激荡。历史文献纪录片《驯火记——历史上的消防》分别以《火神台》、《喊火烛》、《望火楼》、《封火墙》为标题,聚焦古代中国,力求全景式地勾勒出古代中国消防历史长河的轮廓走向与变迁全貌,呈现出那一段波澜壮阔的消防风云。

    播出时间:CCTV-12社会与法频道 11月9日-30日 每周日晚22:00

专家语录


浙江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保卫部主任 蔡跃波

    藏书楼天一阁的名字,取自《易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寓意以水克火。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濮文起

    紫禁城里的文渊阁的名字、屋面颜色及图案装饰,反映出当时执政者对火的恐惧和对治火的期望。


安徽黄山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李俊

    当初建造宏村的时候,人们是围着泉眼先开池塘,后在其四周建民居。目的是降低火灾的危害性。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程晓钟

    早在5500年前,大地湾先民已经有非常好的防火意识。在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木骨泥墙”。考古学家推断,它是中国最早的防火措施。


国家图书馆消防史学家

    古代时候,相传有一种动物叫“鸱吻”。在发生火灾时,它能够到大海当中吸水来救火,可以镇火。据说从汉代的时,建筑物上就有了这种动物的造型,用来镇火。
    明代时期写在匾额上的 “门”字,最后一笔不带钩,因这笔钩叫火钩。反映出皇权对火的畏惧和禁忌。


浙江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 陈洁行

    南宋时期,人口密度大的杭州城火灾频繁,这与当时以竹木结构为主的房屋易燃,人称“木耳炖豆腐“的房屋建筑有很大关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 邹怡

    马可•波罗记载了元代时期的杭州,大概不到一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土丘。在土丘上有专门负责瞭望火情的士兵驻守。这很可能与南宋时期出现的望火塔,一脉相承。
    元代的时候,杭州城一发生火灾,会有专门负责该区域的兵丁,救火。当时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只准兵丁去救火,不准城内的居民救火。其原因是防止有人趁火打劫。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教授 李合群

    汉代的“里坊制”便于城市管理的,但不适合社会的发展,不适合人的生活,不利于防火。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侵街现象十分严重。史籍上称作“市不通衢”,意思说车马通过都很困难,成为了很大的消防隐患。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研究院 张志敏

    西安半坡遗址的建筑布局,显示制陶区和居住区分开,体现出当时半坡先民的消防意识。


《中国消防史》主编 李采芹

    古人总结了规律,提出了“防患于未然“这个观点,后来一直广泛引用,但是从我们消防来讲呢,它的本源就是讲消防的。
    孔子修《春秋》时,把每一个国家的火灾,哪一年发生在哪里,一次什么火灾,都在《春秋》里记载下来了,一共有二十几起。以后历代的这个历史、史书,这里面都有火灾,就是孔子开了先河。


甘肃天水市伏羲学院院长 李宁民

    水和火,它是一个有先天八卦的名字,是坎卦和离卦,也是一个东西方向的卦。水和火是一个两两相对的关系,水能克火。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文联原主席 尚起兴

    人们有了火,由吃生食变为吃熟食,不仅减少了疾病,而且促使了这个大脑分化,所以燧人氏自命为“人”。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异禽兽”,就是告别禽兽,人与禽兽,就分开了。
    孔子向来就主张以人为本,火尽管重要,但人是为本,以人为本,他是讲“仁爱”,仁者爱人嘛,所以他对待人首先是比较重视的。


河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 彭恒礼

    火是把双刃剑,在生产力低下古代的,当火燃烧起来的时候,将人的财产、把人的生命吞噬的时候,人们束手无策,这样就产生了“敬”和“畏”这样两种心理。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徐义华

    商代人对于火和火灾,是非常注重的。甲骨文记录,古人对火灾进行拔除,就是除去灾祸的一种祭祀仪式。还有祭祀火神的记录以及向祖先报告发生火灾的这些情况。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民俗学者 彭先锋

    宋太宗接到这个密札时候,当时一看,就四个字“慎火停水”。当时呢,太宗不解其意,认为是陈抟老祖给自己的养心修道的秘诀。


甘肃天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子伟

    孔子读《易》读得非常专注,非常认真,把那个皮绳子呢,翻断了好多次。所以孔子对《易经》的解释、阐述,贡献非常大的。


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韩顺发

    两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大火二百多起,平均两年一起。比如说真宗的时候,这个1015年,荣王宫大火,烧毁的房间2000多间。死于救火的人1500多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实际上是为了消防,因为这个灰可能有火,那么很可能烧毁别人的财产,所以它的真正的立法目的是消防。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 王健

    秦代的墨刑最轻,脸上刺字。但因火受以墨刑者,须看守城门。这一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加重刑罚的社会影响效果,让民众重视火患。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何毓灵

    殷墟时期,这个“火”字,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火焰的一个状态。但是,这个火字呢,真正跟火灾有关的记载却不是太多。其中上面是一个火字,下面是一个房子的结构形象,所以有人认为,这是甲骨文里比较明确的一个火灾的记录。


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莫振良

    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下过“罪己诏”。因火灾,下“罪己诏”的皇帝首先做自我检讨。可见,消防跟皇帝理政紧密相连。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