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反对派称已控制首都 全城搜捕卡扎菲。
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随着利比亚局势的急转直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卡扎菲败局已定。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卡扎菲已经没有了流亡或寻求政治庇护的可能。那么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死去,或者被杀或者自杀;要么就是被生擒后接受审判。但无论他的命运如何,他都缺少同情者,也许唯一对他还有同情的只剩下了查韦斯。
【相关专题】: 通缉卡扎菲:国际刑事法院权力何来?
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但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里。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2010年GDP为890亿美元,人均GDP为非洲最高,但失业率也非常高,约为30%。社会最下层百姓实际收入很低。
要么像萨达姆一样抵抗到底,为卡扎菲书写墓志铭之时还能送他个“枭雄”,要么就乖乖走向现实,坚信“只有永恒的利益”,按照一个正常国家元首的方式与各国打交道。但他不是,卡扎菲总是那么孤傲,一面握手言和一面又不忘给强国们制造难堪。他关了美国的军事基地、将美国的石油公司国有化、发动洛克比空难并拒绝交出嫌犯,将反美反西方做到极致。美国也曾在八九十年代此次军事打击利比亚。但面对9.11事件一反“常”态,作为美国“支恐”名单榜上有名的国家,却成为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缉拿拉登,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领导人。
与其他西方国家,卡扎菲也是如此。他一面大肆声张萨科齐是他的“朋友”,还为萨科齐提供政治献金,另一面却和萨科齐提出的“重返非洲”战略对着干。在清算积欠上务贪务得,在武器采购新案中屡次变脸,又让俄罗斯对他也没有好脸色。此外,利比亚国内丰富的石油资源的诱惑也是不能排除的一个因素,才有了国内民怨沸腾之后的“奥德赛黎明”行动。
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他将自己的部落“卡扎法”(Gadhafa)控制着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曾将最大部族对手“瓦尔法拉”(Warfalla)的基地,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卡扎菲与不同部族的亲疏之分导致了部族间的分配不均衡,也就使得国内动乱发生之时,很多部落群起攻之,部落长老反对卡扎菲的主要诉求就是解决财富分配不均问题,而他自己政府内的很多人也为求自保纷纷倒戈,毕竟形势比人强。
所谓的利比亚反对派,并不是突尼斯政变中那样的一派,而是四种势力,一是由主张民主化的“全国过渡委员会”,他们是最初的倡导者,其领导人为倒戈的前司法部长贾利勒;二是利比亚王室的后代,显然他们反对卡扎菲并不是为了民主,而是历史原因;三是国内的部族势力,四是伊斯兰北非基地组织。在这种反对派结构中,就连情报十分发达的美国也没有找到一个能在利比亚担当掌局重任的领导人。贾利勒虽然有一定的支持率,但一方面民主派内部很多倒戈的官员都是趁乱自保,很不稳定,反对派最高指挥官被杀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反对派内部的矛盾分歧。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全民选举未必是部落长老们的要求,长老们更关心的是财富分配问题,而基地组织如何参与更为这个国家的未来增添变数。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利比亚一些人的眼中,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无可否认卡扎菲带领利比亚摆脱了贫困,人均GDP在非洲首屈一指,这样的人一定会有铁杆的支持者。卡扎菲的最大受益者就是他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8名子女和官居要职的自己部落的人,并且长达40年的统治,让卡扎菲支持者的势力已经扎根很深,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一次战争和革命可以解决的,而且这些人还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所以今后的政府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必然都要处理好与卡扎菲旧部的关系。
从客观方面看,必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适当的社会政治结构,是推动民主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但利比亚却是一个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巨大,没有中产阶级,只有大资产阶级和权贵阶层的国家,同时在卡扎菲掌权的40年中,利比亚的政治制度发展基本处于倒退状态,起初他秉承着政治理想试图在利比亚推行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民主,实施国有化和私营结合的经济模式,但到最后,卡扎菲成了集内政外交于一身的“革命领导人”,至于国家制度,根本谈不上,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加上阿拉伯社会独有的部族政治和民族宗教矛盾的影响,受中东其他国家影响而产生的利比亚民主意识,发展壮大还需假以时日。
虽然9、11事件之后,美国就在“民主和平论”和利益的双重指导下有意识地对阿拉伯世界进行民主化改造,但是却往往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首先是是文化的差异,同时也涉及到阿拉伯人对西方的民主化爱恨参半的态度。一方面,他们对现行统治者的治理方式和成绩十分不满,渴望通过政治制度变革,来消除政治腐败、经济萧条、贫富分化等种种社会政治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美国以及抽象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对阿拉伯民族生存空间的挤压,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和偏激的反西方情绪。
战后伊拉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将萨达姆推向断头台后,伊拉克陷入了政治真空状态,战后第一年,2003年,在外力美国的推动下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2004年有了临时政府从英美手中接管了政权,2005年举行选举产生过渡政府,同年有了宪法,2006年有了首届团结政府,2007年又爆发教派冲突,时至今日,仍然矛盾丛生。虽然不算成功,但对比曾经的萨达姆政权,伊拉克的国内政治生态是在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民主的发展,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没有阻力。有专家猜测称,利比亚目前国内的局势很有可能从内乱走向内战,也有评论员在分析利比亚战后的局势时,希望警惕利比亚成为第二个伊拉克。无论是国内的权力争斗还是基地组织的介入,不得不承认,卡扎菲政权命数已定之后,利比亚只是从一种强人政治走向了一种有民主生态发展的乱世中,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能否从动乱中寻找到一条既能符合多部族环境,又能将卡扎菲残部收纳进来的协商之路,还有待慢慢实践和努力,伊拉克用了8年,终于有起色,利比亚的未来,也值得期待。
结语Conclusion |
虽然万众期盼仍迟迟未到的民主在利比亚还是新鲜事物,并且有很多的阻力亟待破除,但毕竟是利比亚人民的自主选择。就像外交部所说的:“我们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