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西热群宗

    从牛粪到电饭煲

西热群宗
XiRe QunZong

刚到拉萨,最让群宗惊奇的就是电灯。一个拳头大葫芦样的家伙,竟然可以照亮那么大的地方,竟然风都吹不灭!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王在华 何川 2012-10-25

照亮雪山圣湖几千年的酥油灯,悄悄变成了太阳能电灯;加热食物并带来温暖的牛粪燃料,慢慢被电饭煲电暖器取代;吃了祖祖辈辈的糌粑酥油茶风干肉,渐渐搭配了米饭可乐以及各色蔬菜……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落群中,藏族女子西热群宗从传统走向现代,她最大的变化集中在最近的十年。有人痛心疾首地呼吁原住民坚守传统,群宗和村民的想法却有些不同,她们向往电灯电话,她们想“过得更好”。

2012年9月27日,从浪卡子县到洛扎县的碎石路上,筑路机械正在轰鸣发力,柏油马路将在明年竣工。驱车翻过几座山头,一头撞到一湾美到窒息的湖泊怀中,这是普姆雍措。在藏语中,普姆雍措有“少女湖”的说法,意指其景色秀美堪比绝色少女。还有人称其为“夫妻湖”,称其和羊卓雍措是夫妻湖,羊湖为雄其为雌,每年3月两湖同时涨水,越过山岭“夫妻相会”连为一片。不管说法如何,此湖都是沿岸居民眼中的圣湖,沿圣湖前行不远,推村就在眼前。

推村的风景之美和生活之苦延续千年,让人在出发前总会有所想象。眼前的推村,风景依然绝美,生活却跟想象中截然不同。整齐的街道,集中的牛圈,现代化的路灯,就连每家门口的柴禾都堆放得井井有条。村委办公室里,耳听得一阵轻微的电器之音,妇女主任倒上了热腾腾的酥油茶。浪卡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多吉笑道:“我们现在做酥油茶也用电动的机器,不用手工了。”

此行采访的人物是西热群宗,今年35岁。6年前,她手拿推村第一盏电灯被摄影师定格,成为村史上的第一人。村长把她从筑路工地上请来的时候,她的脸上堆满笑容,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她的房子。房子是政府帮她建的,用大石块砌成,温暖牢靠。房前是各家的牛羊圈,既方便喂养又卫生安全。

采访中,群宗的儿子腻在跟前,嚷嚷着要看电视。群宗随手找到遥控器,搜到了儿子喜欢看的动画片,儿子很快安静下来。电视没有花钱,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广电总局三家单位出钱购置赠送。色彩鲜艳的藏式柜子上,还有影碟机、功放、音响等现代化电器。在群宗看来,最实用的是电饭煲,以前用牛粪烧半天才能做好饭,如今摁下按钮就能蒸出喷香的米饭。屋里的一切,看不出跟内地农家有什么差距,说起十年变迁,群宗却感慨万分。

在村里妇女当中,群宗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物。十年前群宗25岁,经人介绍到拉萨建筑工地上打工。刚到拉萨,最让群宗惊奇的就是电灯。在老家用油灯照明,只能发出豆大的火光,而工地上一个拳头大葫芦样的家伙,竟然可以照亮那么大的地方,竟然风都吹不灭!自此,电灯就在群宗的心中生根发芽,她梦想有一日能天天用电灯。电灯还没用上,群宗又有了新的追求。从老家来到拉萨时,群宗自己背着糌粑和酥油茶。在工地上,她却看到汉族工友吃着一种碧绿的植物,经人邀请尝了几口,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滋味。因为价格较贵,群宗从未自己买过这类植物,但她自此知道了这叫上海青。

结婚后,群宗从拉萨回到老家,由向达村嫁到了推村。从此,电灯和上海青只存在她的梦里。2005年前后,连带畜产品、手工织的藏毯和采集的药材,群宗一家的年经济收入也就1000多元。以至于每年藏历新年的打隆镇边贸物交会,群宗坐大半天的拖拉机赶到镇上,除了贩卖自家的畜产品,都舍不得为自己买件衣服。

时运似乎在2006年开始改变。当年6月3日,在志愿者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群宗圆了第一个梦想,用上了太阳能电灯。群宗记得清清楚楚,当时自己怀了两个月的身孕,虽然如此,当晚答谢客人时她依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8个月后,她生下了儿子。又过了8个多月,村里用上了24小时不间断的电,政府为她建造的新房也落成入住。接下来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电视、影碟机、音响、电饭煲等各类电器纷纷入驻她的新家,她也吃上了碧绿的蔬菜。更多的村民,爱上了可乐和茉莉花茶饮料。每次出去放牧前,牧人都会拎着5升一桶的可乐,回来吃饭时再拎上一桶。

现在筑路工地上干活,群宗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即将破万。在群宗看来,现在只有一个遗憾,“如果儿子在自己村子里上学就好了……”因为村里上学的孩子只有二十来个,村小学维持不下去,所有的孩子都到50公里外的向达村读书去了。孩子们在学校寄宿,每周回来一次。

和所有人一样,群宗也在等着油路修好。“路修成就好了,我要去县城给儿子买漂亮衣服,想去看他的时候也方便多了。”说到这里,西热群宗满脸憧憬。

(感谢浪卡子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多吉、丹增为本文所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