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苟淑梅

    有了医保卡心里踏实多了

  • 张远芳

    医保卡比养个儿子都管用

  • 姜蕾

    期待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高

苟淑梅
Gou ShuMei

现在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不多,就能享受到最高6万元的医保待遇,还有个人账户,苟淑梅“以后心里会踏实很多”。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王在华 2012-10-29

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苟淑梅,发了医保卡5年都没有用过,没想到女儿生孩子还能用上。听说外孙即使没有参保也能享受医保,老人喜不自胜。

为省看病钱锻炼身体

身处西郊老工厂聚集区,苟淑梅见证了郑州纺织工业的兴衰。从最初的机器轰鸣产品供不应求,职工骑着最流行的“洋车”(自行车),到门可罗雀厂房破败,绝大多数职工下岗失业,仿佛只用了一夜的时间。沧桑巨变后,下岗工人摸索着各种糊口的手段,有打工的有做生意的,再加上政府推行的低保政策,多数人的生活还能顾得住。

这种生活的核心是:吃饭自己做,衣服破了补补再穿,出去不是步行就是坐公交,过日子必须仔细仔细再仔细。而且,这种生活必须杜绝任何意外。在这些意外当中,最可怕的是疾病。

2004年,苟淑梅的街坊,一个看起来活蹦乱跳的女工,因生活习惯不好患病,住了一次院花了5万多。在下岗职工眼里,这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个家顿时陷入破产状态,她的儿子也为此推迟了婚期,因为他拿出了储备多年的彩礼。即便如此,看病的钱也不够,此家债台高筑,儿子即将过门的媳妇也跑了。

看到街坊的下场,苟淑梅暗自惊心,她为自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健身计划。这当然是个好习惯,她通过锻炼打熬出了一副好筋骨,近十年来从未生过大病。

“现在喜欢上锻炼了,最开始却主要是为了节省看病钱。”如今,说起锻炼身体的初衷,苟淑梅还是有一点伤感。

外孙出生用上了医保卡

虽然筋骨结实,苟淑梅还是有一点隐忧,万一病了怎么办?在2007年之前,苟淑梅尽量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了也白想,还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

到了2007年11月份,苟淑梅愉快地参与到这个话题中来,她听人说,“要给大家办医保了”。“给老百姓办医保?我又没单位,会给我办?”这段时间,期盼中夹杂着一丝忐忑。

11月下旬,苟淑梅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被通知参加医保卡发放仪式,她是首批参保的郑州居民之一。仪式当日,苟淑梅专门换了一身“体面的衣服”,也被媒体记者抓个正着,对着她和医保卡猛拍。

仪式现场,苟淑梅看到了时年79岁的兰梅英。兰梅英是郑州市绣花厂的退休职工,这些年一直没有医疗保障,每个月500多块钱的退休金,让她看病不敢进医院。苟淑梅记得,兰梅英领到自己的医保卡时,“用手摸了一遍又一遍”。她告诉在场的记者,以前是有病硬拖,不敢进医院、不敢看医生,实在不行就自己买点药吃。现在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不多,就能享受到最高6万元的医保待遇,还有个人账户,“以后心里会踏实很多”。虽然身体很好,但苟淑梅还是认为兰梅英说的句句在理:万一有病了,这是个保底的东西。

当然,苟淑梅还是继续锻炼身体,除了头疼脑热用点医保,她平常很少用到医保卡。就在她把医保卡当做安慰剂的时候,全民医保给了她一个惊喜。女儿生孩子住院,医保卡给报销了不少。采访时,苟淑梅听社区主任朱德宝说,孩子万一有点病患,没办医保卡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居民医保。她顿时笑了出来:“当然不想用它,不过这可真是好政策,省多少心啊!”

张远芳
Zhang YuanFang

自己有居民医保,女儿有职工医保,儿子上大学也享受医保,没有了后顾之忧,张远芳的心态越发好了,身体也越发好了。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王在华 2012-10-29

“有了医保卡,比养个儿子都管用。”张远芳的此句笑言,没有贬低亲情的意思,只是说出了医保卡在低收入群体的巨大保障作用。

父亲中风印证医保的好处

像张远芳一样经历过青工时代的那一代人,都知道郑州西郊的红火。普通话纯正的张远芳,曾经是郑州一家工厂话务班的工人,这是一个体面的职业。后来因生孩子离开工厂,她还非常不舍,幸亏丈夫还在那个工厂。在国企倒闭潮之前,丈夫停薪留职出来闯荡,张远芳感觉自己时不时会冒出一种说不清的焦虑。后来她才明白焦虑所在:没有靠山没有保障,万一有点变故该怎么办?

当时年轻,身体也好,再加上张远芳心态好,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发生。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张远芳却越来越小心,她给两个孩子最好的教育,更让他们防范所有可能带来的伤害。“一旦有个什么事儿,且不说给孩子造成的痛苦,咱连医疗费都负担不起。”张远芳的努力没有白费,两个孩子都健康长大,一个硕士毕业已经工作,另一个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几年前,张远芳的焦虑突然加深了,这源于父亲的病倒。

作为一家工厂的总工程师,张父每月有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还有职工医保。在此之前,张远芳对父亲的医保并不在意。当父亲突然因中风躺倒在病床上,大额医药费流水一样花去时,张远芳才有了感觉。“花那么多钱,如果没有医保,那点工资肯定不够花,花亏的窟窿只能由子女去填。”

全民医保让她心里有谱

在庆幸父亲有医保的同时,她的焦虑突然爆发,自己早已从单位辞职没有任何保障,万一有事如何是好?最要命的是,自己和父亲的体质极为相似,这就意味着患高血压等类似疾病的几率很高。“我要是病倒了,会把这个家拖垮,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灾难。”张远芳说,自己曾为此睡不着觉。

当时,因为家庭变故,张远芳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了解她的情况后,社区为她办了低保。社区工作人员同时告诉她,不用担心,郑州正在调研居民医保,到时候肯定能享受到。

终于到了那一天。2007年12月1日,张远芳参加了郑州市城镇居民医保启动仪式,她还作为首批参保的居民代表发了言。“当时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看起来精神不错呢。”2012年9月下旬,张远芳指着一张照片告诉记者。这张现场照片,是别人替她拍摄的,她想“一直保存下去”。

如今,张远芳从事家政行业。虽然收入不高,但她每天打扮得整整齐齐,“我挺知足的,只要没病没灾,我想一直这么过下去。”自己有居民医保,女儿有职工医保,儿子上大学也享受医保,没有了后顾之忧,张远芳的心态越发好了,身体也越发好了。

姜蕾
Jiang Lei

有了居民医保,老百姓敢看病了,从小病看起也避免了大病的重负。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王在华 2012-10-29

医保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但因财力限制,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还不够。作为医务工作者,姜蕾期待政府增加投入,提高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

从业护士 见惯悲欢离合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姜蕾替自己的同事们感到有些委屈。现在,姜蕾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医保办供职,她最初入行时从事护士行业。

被称作“白衣天使”的医护行业,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没日没夜的值班,鲜有假期的生活,加上个别病人的不理解,这让姜蕾感觉相当辛苦。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姜蕾就一直坚持下来。从泌尿科到内科,姜蕾几乎把病房的岗位转了个遍。最让她难受的,是看到病人山穷水尽,不得不放弃治疗。

“很多时候,医院都是先紧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能抢救就抢救,即使病人没有交费。”在姜蕾的印象中,医院很多次减免特困病人的医疗费。但杯水车薪,医院也要维持正常运转,不可能管着所有困难病人。不知道有多少次,姜蕾看到病人家属因家财耗尽而眼带血丝悄然离去。

期待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高

2007年12月1日那天,很冷,姜蕾的脸上却写满了笑意。

“居民医保的覆盖,意味着很多市民以后有钱看病了。”仪式现场就设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姜蕾作为医疗代表参加了仪式。随后,她来到医院医保办工作。

到了新岗位,姜蕾更深切地感知到居民医保对老百姓有多重要。“以前都是自费的时候,低收入的老百姓有病了都在熬,熬过去就万事大吉,熬不过去就熬出大病来了。”有了居民医保,老百姓敢看病了,从小病看起也避免了大病的重负。

虽然是为老百姓办好事,但姜蕾在工作中却经常“挨吵”,吵她的都是病人家属。来报销的时候,看到姜蕾算得仔细,有些病人家属很不理解,有人曾冲她吼道:“本来报的就少,你们还那么抠,还让人活不让?”

病人家属的心情,姜蕾非常理解,但她也非常无奈。“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偏低,超过报销比例我们也没办法。”曾经有一个病人家属,因为病人患病病种不在报销行列,而其家里经济条件及其困难,为了看病差点跪在她的面前。“我们科里的人都很难受,但实在没办法,只能往上级部门反应。” 

展望将来的工作生活,姜蕾和她的同事们有一个最大的愿望:政府投入更大的财力,让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调高,让患病的居民不再因为没钱陷入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