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邵学龙

    为圆军人梦少年习武

  • 栗建新

    两年军旅生活让体质更强性格更开朗

  • 杨海东

    手上的老茧一直没褪去

  • 刘建成

    两年部队生活锻炼了我

邵学龙
Shao XueLong

部队不止让邵学龙有了健壮的体魄,而且培养了对工作认真负责及坚持原则的态度。更重要的还有强烈的法制观念。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徐辉 2012-10-23

黝黑的皮肤,腼腆一笑漏出洁白的牙齿,你问一句他答一句,坐在央视网记者面前,邵学龙不像军人,倒像是个学生。

可你真要把他当成一名学生那就错了。邵学龙13岁进入武术学校,习武2年。7年军旅生涯,如今他已是武警徐州支队一班班长。

1987年,邵学龙出生在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刘楼乡。电视上军人那笔挺的军装和手中的钢枪,都让年少的邵学龙羡慕不已,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军人。

13岁时,为了圆自己的军人梦,邵学龙到武校习武2年。

2005年,邵学龙准备应征入伍,圆自己的军人梦。看着家中唯一的孩子去参军,邵学龙的父母提出了反对意见。

“主要是家人觉得我年纪还小,有些舍不得。”邵学龙说。

邵学龙坚持自己的选择,说服了父母,来到武警徐州支队四中队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由于习武,让邵学龙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可是,军训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十斤重的枪,冬天就像一根冰棒,握在手里,冰冷传遍全身。刺杀定型,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练到一定程度,用枪托砸自己的脚,为了让血液循环的快一点。”邵学龙说。

训练的艰苦,并没有让邵学龙退缩。可从未离家的他,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电话两头都会落泪。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来,努力做好。很快,邵学龙适应了队部的生活。邵学龙从时任3班副班长黄国华那里,开始学习腰鼓。

黄国华做示范,新战士们跟着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过,有的战士学得慢,黄国华就一遍遍地教。”邵学龙回忆说。

十几天后,开始综合排练,这时候很多战士已经能够跟上鼓点了。邵学龙凭着对腰鼓的热爱,成为了一名骨干,经常跟着威风腰鼓队到学校、社区进行表演。

2007年10月19日,威风腰鼓队正在排练,武警徐州支队政治部报道员蔡广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场景。

照片前排最左边的邵学龙高高挑起,挥舞起鼓槌,大声喊出心中对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欢庆之情。

武警徐州支队四中队承担着江苏省第四监狱的看守任务,这个监狱关押的都是十年以上的重刑犯。

邵学龙说,部队不止让他有了健壮的体魄,还有就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以及坚持原则的工作态度。而在他看来,更重要的还有强烈的法制观念。

2010年,邵学龙成为武警徐州支队一班班长。“成为一名军人是我小时的梦想,如今实现了。我会好好珍惜,做好本职工作。”邵学龙说。

栗建新
Li JianXin

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栗建新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向黄国华等老兵请教,实在搞不懂了就跟宿舍的战友去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徐辉 2012-10-23

在蔡广银拍摄的威风腰鼓队欢庆十七大胜利召开的照片中,第二排左侧的战士就是栗建新,消瘦和喜悦一同写在这张脸上。

1986年,栗建新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有2个姐姐。2005年参军入伍,2006年4月份成为四中队的一名武警战士。

当时栗建新与邵学龙同在一个宿舍,直到2007年退伍。刚入伍时,栗建新身体并不像其他战友那样强壮,偶尔会感冒发烧。

栗建新给战友留下的印象是老实内向,不善言辞。他是“少白头”,战友没少因此给他开玩笑。

训练认真是栗建新给战友的另一个印象。刚开始练习腰鼓时,因为很多战士都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学起来并不是很顺利。

每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栗建新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向黄国华等老兵请教,甚至要求手把手地教他。

练习结束后,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栗建新就会一个人留在训练场上反复琢磨、练习,实在搞不懂了就跟宿舍的战友去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2007年,栗建新脱下军装,退伍回家。

栗建新入伍的初衷与刘建成一样,就是到部队的大熔炉中进行历练。2年后,栗建新身体素质比以前明显强壮了很多,性格也更加开朗。

“这些都是我参军所要锻炼的,我都得到了。”栗建新说。

杨海东
Yang HaiDong

“成为一名军人是我的梦想,如今梦圆了。在任何岗位上,我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家人最好的表达。”杨海东说。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徐辉 2012-10-23

1米72的杨海东,穿着军装,显得文质彬彬。

杨海东,1980年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1997年,杨海东应征入伍,成为武警盐城市支队一名武警战士。入伍后,他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2002年9月,杨海东到武警南京市指挥学校学习。2005年毕业后到武警徐州支队四中队任一排排长。他是一名文艺骨干,腰鼓、笛子、二胡、葫芦丝他样样在行。

训练执勤之余,他还组织了足球队,进行队内比赛。

杨海东还清楚地记得到四中队时的情景。四中队位于徐州的棚户区,在小巷子里转来转去,就来到了营区。

营区门口800米长的马路,如果不是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大卡车无法通过。

每天早晨,营区就笼罩在周围居民引燃煤球炉子时的烟雾里。但营区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刻苦训练的战士、震耳的腰鼓,让杨海东找到了家的感觉。

2007年,杨海东成为四中队副队长,也成了威风腰鼓队的带头人。在训练和执勤时,他认真负责。但是在业余时间里,杨海东便和战士打成一片。

杨海东组织了队内足球队,并分组进行比赛,输了就请另一组吃冰糕。“那是很充实快乐的一段时光。”杨海东说。在蔡广银拍摄的照片中,杨海东正在和战士们为喜庆十七大排练腰鼓。杨海东高高举起鼓槌,他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个看到这张照片的人。

2009年7月,杨海东调任武警邳州市支队指导员。杨海东和战士们一同训练、一同吃住。

“我能做到的我就要求他们(武警战士)做到,他们做到的我也要做到。”这就是杨海东的带兵哲学。

和央视网记者握手时,杨海东的大手很有力。杨海东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自小很少干活。到部队后,长期的训练让他手上磨出了老茧。现在,杨海东虽然成为了带兵的人,可他手上的老茧并未因此而变薄。

2011年,32岁的杨海东经人介绍和在连云港工作的陆荣组成了家庭。四个月前,他们的儿子出生了。陆荣给孩子取名豆豆。据陆荣说,这个名字还有些来历。

入伍后,杨海东很少回家。以至于媒人告诉陆荣,杨海东是个军人,身高1米8。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看到1米72的杨海东,陆荣暗想,哪有1米8,长的像个土豆。所以,豆豆就成了他们儿子的名字。

邳州距离连云港200多公里,很少回家的杨海东,电话就成了他与家人交流的主要工具。

“儿子已经会翻身了。”妻子电话里说。

杨海东翻看着儿子的照片一脸幸福。“等有时间了,我就回去看你们。”

“成为一名军人是我的梦想,如今梦圆了。在任何岗位上,我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对家人最好的爱的表达。”杨海东说。

刘建成
Liu JianCheng

刘建成负责的几块玻璃,总要比别人擦的更干净、更亮,杨海东对刘建成的评价是,人正直,性格开朗,没有花花肠子。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徐辉 2012-10-23

2006年,18岁的刘建成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他参军的目的简单而直接——锻炼2年。

在新兵连的几个月里,刘建成将与他一同入伍的老乡姜雨当做“对手”,两个人比练,看谁成绩更好。

训练之余,两人比赛做单杠。姜雨做39个,刘建成就要做到40,否则就会不甘心。就这样,刘建成新兵训练之后,来到武警徐州支队四中队,被分到了邵学龙所在的一班。当时和刘建成一起被分到一班的还有另外三名战士。

很快,开朗、做事认真的刘建成赢得了战友的信任,和大家打成一片。

当时,邵学龙担任一班副班长。他回忆说,刘建成有股子倔劲,在工作上表现尤其明显。比如,有一次打扫卫生,刘建成负责的几块玻璃,总要比别人擦的更干净、更亮,他才会满意。

杨海东对刘建成的评价是,人正直,性格开朗,没有花花肠子。

直爽的刘建成很快成为了威风腰鼓队的一名积极分子。每次排练,刘建成表现都非常积极,帮着打扫场地、把器械抬到排练场。

2007年10月19日,在蔡广银拍摄的照片中,位于前排最右侧的刘建成踩着鼓点,高高跃起、双臂张开、张嘴大喊,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2008年,刘建成退伍,回到了江苏省泰州老家。

很快,刘建成成家了,2009年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当年,刘建成随该市的劳务输出,到国外打工,从事工业原料生产。

2011年,刘建成结束了2年的国外打工生活,回到泰州市家人身边。

如今,刘建成进入一家建筑公司,正直细致的刘建成赢得了老板的认可,跟随老板四处洽谈生意。

说起2年的军旅生涯,刘建成在部队锻炼了强壮的体魄和细腻的内心,还有就是对法律的敬畏。“我参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虽然现在我已经退伍,但我会始终以一个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给军人这个神圣的字眼抹黑。”刘建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