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汪永宁:

    集邮是最大的享受

  • 朱银娣:

    幸福的晚年生活

汪永宁
Wang YongNing

搬入新居以后,汪永宁终于能为自己的个人爱好争取到一片空间,来安置他积攒了一辈子的集邮册。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李笛 2012-09-17

早在30多年前,汪永宁就喜欢集邮。狭窄的房间里面,成套的集邮册无处安放。为此,妻子朱银娣经常跟他争执:“家里这么小,还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放都没有地方放。”

那时候,汪永宁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个小书房,做几个橱柜,可以把自己心爱的邮册归类放在上面。如今,自从搬入新居以后,汪先生就在阳台上专门辟出一角,做了两个书橱。“已经很知足了,总比以前强多了。” 汪先生高兴地说。

退休之后,汪先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了自己的集邮爱好上。

在集邮圈子里,有很多会刊。汪老每买到一套新的邮票后,就会去查阅资料,然后把每张邮票背后的故事写下来,再邮寄到会刊的编辑部去投稿。最开心的是,自己邮寄过去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每一次他都要把刊登自己文章的会刊收藏起来。

为此,妻子没少唠叨他,认为他不值得。“邮票是买的,信纸、信封也是买的,就为了发表一小块文章,有什么意思?”朱银娣说。

“每次我都不理会她,她不懂那种精神享受。” 汪先生笑着对记者说。一旁的妻子静静地看着他,会心一笑。

汪先生还要经常出去交流。在上海的集邮圈子里,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各种集邮交流活动。大家都会把最新的邮市信息拿来分享。

现在,汪先生正与小区里几位邮友策划一个活动,他们准备今年10月20日左右,在社区的活动中心,搞一场迎接十八大的集邮展出。

“那可不是一般的展出,我们确定了邮票要围绕十八大主题,把近年来反映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先进建设的邮票都整理出来,让大家看看我们国家的进步有多快!” 汪先生兴奋地向记者介绍他的这一策划内容。

朱银娣
Zhu YinDi

朱银娣发现,自从他们搬进新居后,女儿们回来的次数也多了,因为一切都方便了很多。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李笛 2012-09-17

汪永宁的妻子朱银娣今年72岁了,把自己打扮得干净利索,显得很高雅。

“朱奶奶有老上海女人的气质,冬天,她会披着一件披肩,看上去就很有气质,现在上海这样穿衣服的越来越少了。”社区里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

年轻的时候,朱银娣在同事的眼里是时髦的代言词,“其实,我穿衣服不讲究档次,追求干净,整洁,说白了就是要像个女人样。”

自从搬进彭三小区的新房子,朱银娣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许多。她每天早上6时起床后,开始榨豆浆。每天变着花样做早点,今天自己擀面条,明天就做水饺,还有煎饼、酒酿、小笼包子,等等。“以前住在旧房子里时,都不敢做这些,到处都是蟑螂、老鼠,与“四害”作斗争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做这些?”朱银娣笑着说。

吃罢早饭,朱银娣和老公一起去小区里的菜场买菜,“我买菜都挑选附近农民种植的,这样的菜很少用农药,吃的放心,贵点没有关系,反正每个月有退休工资。”

朱银娣发现,他们搬进新居的另一个变化是,女儿们回家的次数更多了。

汪永宁夫妇的一个女儿在上海闵行区,坐地铁过来要将近一个小时。时间不是关键问题,最主要问题的是,住在老房子里时,房间又窄又潮湿。“上厕所也不方便,他们不习惯这样的生活环境。”朱银娣解释说,“现在,他们看着我们新的生活环境,心里也踏实了。”如今,每逢节假日,女儿们都会来看望父母。 

另一个让朱银娣欣慰的是,外孙已经参加工作,就在上海的一家企业上班,每月的收入是5000多元。“外孙的收入是我退休工资的两倍多,刚参加工作有这点收入很不错了。”朱银娣笑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