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郭利民

    “非典”改变了人们对重症医学的看法

  • 张红宇

    “非典”,与幼子隔街相望

郭利民
Guo LiMin

对于这场疫情,郭利民不太愿意多说自己的经历,但“非典”对中国医学界的影响,他谈兴甚浓。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兰军 2012-10-02

即将年满62岁的郭利民,现在对外的头衔是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系副主任,虽然还在地坛医院ICU任职,但去年已经办理了退休,目前是返聘的身份。

2003年,郭利民是地坛医院ICU主任,在“非典”肆虐的那段日子,他一直坚守在第一线,期间有4个多月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没有回家。从2003年4月8日至8月16日,郭利民直接经手的“非典”病人就有80多个。这些患者,都是病情危重需要抢救的生命。

这张照片,就是郭利民在为一名“非典”患者做透析时拍摄的。照片上的郭利民,因为戴的护目镜阻挡视线,正抬起护目镜检查仪器上的参数。和郭利民同在一个科室的护士张红宇说,当时护士基本上是5-6小时一班,但医生必须随时待命,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医生就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郭主任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高强度的工作加上紧张的气氛,使得平时坚持锻炼身体很棒的郭利民也有些吃不消。好几次,郭利民身体发热,有被感染的迹象,为此打了好几针抗病毒的药物,而这种药物对身体机能有很大损害。“其实没什么,可能是工作时间长了,穿着防护服热的。”谈起这段往事,郭利民的语气十分平静。

对于这场疫情,郭利民不太愿意多说自己的经历,但“非典”对中国医学界的影响,他谈兴甚浓。

“在SARS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主要是慢性疾病,比如肝病、乙脑、艾滋病等等,这些疾病一般潜伏期和治疗期都比较长,但SARS一下子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郭利民说,SARS的潜伏期仅几天,而且对身体机能的破坏性很强,很容易造成人体呼吸衰竭,所以重症学科在救治“非典”病人时显得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地坛医院在重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上面起步较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以及2009年抗击“甲流”的过程中,地坛医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国内医学界也对重症医学的定位进行了广泛讨论,并最终在2009年将重症医学从二级学科中独立出来。

“重症学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恶性传染病的医治上,在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有很大作用,比如像汶川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发生时,也会有很多重症病人,如何对这类病人及时施救,显得尤为重要。”郭利民说。

近年来,郭利民常常到各地的大学、医院讲课。这位国内ICU领域的知名专家,对提升国内医学界在重症学科的建设上,不停奔走。郭利民说:“2003年的‘非典',是一次巨大的创伤,也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最主要的还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

张红宇
Zhang HongYu

“非典”肆虐时,为了保护家人,张红宇被隔离在宾馆,许久没有见到孩子的她,只能戴着口罩隔着一条马路相望。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兰军 2012-10-02

说话语速极快的张红宇,不像一个41岁的人,倒更像一个踏出校门没多久的女孩。也许正是这种豁达乐观的性格,让她对于“非典”毫无畏惧。

2003年,张红宇是北京地坛医院ICU的一名护士,照片里站在后面协助医生做透析的就是她。

那时张红宇的儿子3岁。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地坛医院迅速被隔离起来,所有医护人员都不允许回家,只能在就近的宾馆里住。张红宇那时就住在和平里宾馆。

每天,张红宇的爱人会给她送点日常用品或者食物水果,放在和平里宾馆外面,等他离开后,张再去取。“这是为了保护家人,其实当时自己没觉得害怕,但想着一定不能把病毒带给家人,所以每次见面都站得远远的,还戴着口罩。”张红宇说。

为了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医院周围的环境,张红宇一直没让爱人把儿子带来,但时间久了,难免想念,“有一天,终于还是让他第二天把孩子带来看看”。

第二天,爱人开车过来,停在和平里宾馆对面的街边。“那阵子街上车少,我让他把车门打开。”就这样,戴着口罩的张红宇隔着一条马路,远远看着爱人和孩子。

“好了,回去吧。”过了几分钟,张红宇喊道,“把东西放地上,你们先走,我过去拿。”

这一段,曾经被北京电视台拍到并播出,感动了很多人。

在那个特殊的气氛下,往往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一瞬,也会被长久记在心里。张红宇回忆道,有一次,因为天气热,又戴着厚厚的口罩,感觉有些气闷,就扶着桌子喘气。这时,医院一位负责记录拍照的同事从身边经过,随口问了句:“丫头,怎么样啊?”

讲起这段,张红宇说:“当时,我忽然觉得这个人好像头顶光环冲我走来,心里特别温暖。”过后,张红宇还特意问那位同事还记不记得这个场景,同事直摇头:有这事吗?

护士的工作繁重而琐碎,既要照看患者的病情,又要替他们清洁身体,甚至还要帮忙推氧气罐子。张红宇和另外一个护士住在一屋,但两人在不同的班次,你回来,我去上班,我回来,你又去上班,始终难有碰面。

一次,张红宇感觉有些发热,拿了抗病毒的药,到宾馆自己扎针挂药水。那次,她哭了,唯一的一次。

经历了“非典”,张红宇成熟了许多。她说,感觉心理稳定多了,对于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更有数了。此后,她当上了ICU的护士长,如今是外科总护士长。

一晃十年过去了,儿子已经上初中,学习成绩不错。习惯往前看的张红宇,一脸幸福。

“希望在家人眼里,我是一个快乐幸福的妻子、妈妈。”张红宇这样说,她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