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从省委办公厅到贫困村
装扮村民新生活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刘海林,多年以来一直在关心“三农”问题,很希望到农村去实地工作调研。到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任第一书记后,刘海林的日子过得更加风风火火,刘海林认为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意思”。
省委办公厅值班主任想下乡
刘海林老家在河南省辉县市农村,刘海林从小就干惯了各种农活。1984大学年毕业后,刘海林进入省委办公厅第一秘书处,开始了公务员生涯。因为沉稳严谨,刘海林在省委机关按部就班地工作,一直走到了副调研员、省委值班室主任的岗位。
在省委工作期间,刘海林始终坚持学习。因为专业原因,刘海林对农业、农村、农民非常关注,经常通过家乡研究“三农”问题。但因为在省委工作繁忙,他觉得自己的研究并没有完全深入。
“挺想到农村去调查研究,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2010年,刘海林的机会来了。当年7月,得知河南省委将选派19名党员干部驻贫困村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后,刘海林立即报名参加。他的妻子和女儿虽有意见,但也没阻拦。当年8月,刘海林来到了河南省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
村委会院里连个厕所都没有,村民吃水很困难,种粮每亩最多收入二三百元,2000多人的村子就有几十个光棍……村里的情况让刘海林感到震惊。
从2010年8月到2012年8月整两年的时间,刘海林一直在村里埋头做事。
张沟村一位老汉用打油诗概括了刘海林为村里办的实事儿:“来了刘书记,换了新天地;马路有路灯,柴火换沼气;打井几百米,清水送家里;农校传科技,学生穿新衣;喂的外国牛,养的品种鸡;穷汉搬新房,有盖有铺的;垒起文明墙,添了健身器;村头大工程,据说很神秘……”
农业博士让科技进村
2012年8月27日,央视网记者来到登封市石道乡张沟村采访,村头的新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边的几个山头都被刘海林带领的人马“占领”了。占领山头的都是村里的合作社,“现在有7个合作社,养殖肉牛年出栏量将达到1000头肉牛、肉兔年出栏量将突破4万只、胡羊年存栏量将达到两万只,而有机农业示范园,则是河南省目前为止最规范的大棚。”刘海林介绍说。
“张沟村没有尊师重教的风气,这也是这里发展落后的根源之一。”刘海林告诉记者。 为了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刘海林花了大量心思新建学校--申请教育资金要跑,保证建筑质量要跑,加强师资力量要跑。但刘海林的努力没有白费,新建的幼儿园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目前已进入装修阶段,它将和旁边的小学教学楼,成为张沟村甚至石道乡最漂亮的建筑。“常香玉艺术学校”也将在这所小学挂牌,艺术学校的学生将轮流过来实习。
那首打油诗里所说的“神秘建筑”,就建在村委会旁,它的学名叫“生物技术生活污水净化工程”。2011年3月至9月,刘海林以此对张沟村的生活污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为我读博士就是这个专业方向,所以这个工程完全是我自主设计的,如果运转较好,将为很多农村的污水处理树立标杆。”刘海林信心满满地说。
积累扶贫经验
2011年,为了给张沟村办事儿,刘海林自己垫付了十来万元,到现在还没有报销完毕。但给村里建设基础设施用的2000多万元,都来自政府的各种专项资金。目前张沟村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刘海林很欣慰,“我就是走了,谁也不会把路拆了、把路灯卖了吧?”
但村里兴办的实业,让刘海林费了很大心思。目前张沟村每个实业项目都是合作社,谁出的钱多谁占的股份就多,相应的回报也就多。“如果以后我走了,即使有个别人心术不正,他也不至于从老百姓手里抢走股份吧?”
虽然做了那么多实事儿,但刘海林的考虑却更长远。“省直干部下到贫困村里,办实事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帮助当地村民和干部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计划。省直干部下基层,最有意义的是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并把这种下基层的经验提供给决策部门,供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发展政策。”刘海林说。
“实在人,实在事儿,实实在在的好干部”
刘栋杰,《东方今报》资深摄影记者。第一次见到刘海林,他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个村官,本身还是河南省委办公厅的处级干部。随着采访的深入,刘栋杰被刘海林打动。
在驻村干部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头扎在村里不走了,有些人还记挂着城里的生活和工作,只是偶尔才回村里看看。但刘海林对张沟村的熟悉程度让刘栋杰吃惊。
“全村土地面积597.2公顷,耕地2066亩,全是山坡旱地,人均不足1亩。年降水量500毫米,平均日照2230小时,年均温度14℃,无霜期在220天以上。”有关张沟村一组组数据,刘海林信口拈来。
“多数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在周围煤矿当矿工,日收入在60元到120元,但目前多数煤矿处于停产状态,矿工收入不足往年的三分之一。多数青壮年女性在家种地或带孩子,处于半失业状态。50岁以上的劳动力,不分男女都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人均年收入二三百元。”刘栋杰记得很清楚,说起张沟村百姓的贫困,刘海林的眼圈都红了。
面对张沟村现状,刘海林面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一个个解决问题。在刘栋杰拍摄的关于刘海林的一组照片中,刘海林都在污水处理工程施工现场劳动。
“他是个实在人,实在事儿,实实在在的好干部。” 刘栋杰说。
照片中墙面一样矗立着的脚手架背后,是刘海林为张沟村设计的“人工湖”,其核心功能是采用生物技术对张沟村的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城市的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厂,夜以继日地承担着城市健康循环的重任。这项在城市中理所当然存在的设施和技术,在农村却很少出现,在偏僻的山村,更难发现其踪影。所以,当刘海林的“生物技术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出现在村子里的时候,很多村民都觉得它很神秘。
卫生环境恶劣,是张沟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严重问题之一。由于生存条件限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张沟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村民乱占耕地、人畜混居、随意排污,特别是靠山而建的房屋每到夏季返潮,导致霉菌恶性繁殖,对村民的健康状况构成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海林申请了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采用厌氧生物、土壤过滤和人工湿地相结合的综合生物技术,对张沟村的生活污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因为成本太高,目前这项工程只负责张沟村学校两千多人的生活污水处理。这个科技含量十足的工程,从外面看起来却是一个景观。建成后,污水处理工作间隐藏在地下,上面是美观实用的葡萄架,处理后的水将流向旁边的人工湖,湖里将种上同样美观又实用的莲藕。
目前这项工程正在收尾,刘海林预定效果很快就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