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杨九如:

    签订购合同吃定心丸

  • 杨腊如:

    机械化种粮提高效率

  • 杨继忠:

    测土配方提高产量

杨九如
Yang JiuRu

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杨九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19

十年前,和江西新干县溧江乡唐家村许多农民一样,杨九如只种着自家的几亩水田。2002年,杨九如看到溧江乡有很多村民将承包田租给别人,自己到邻近的企业打工赚钱,而一些远离村庄的农田则被抛荒。

“由于人工费用逐年递增,一家一户种植农田的成本变高,农民靠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赚不到多少钱,规模经营也许能让这些低产田发挥效益。”杨九如这样解释自己当初大面积承包种粮的理由。抱着这样的念头,杨九如通过向银行贷、亲朋好友借等方式筹措资金,承包了溧江乡120亩农田进行耕作。

在最初的两年里,杨九如和其他农民一样,播种、耕田、打药等农活,样样自己动手。由于人工费用很高,农业税收杂多,他不但没尝到丰收的甜头,反而亏损了2万多元。

“那时候在农村纯靠人力种田,收益其实为负数。”杨九如回忆说,那年在水稻产区用传统方式种水稻,如果请工,每季仅农资、人力、畜力,一亩成本就达1000多元,而亩产粮食700斤,加上每年缴纳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基本就没有赚钱余地。

2004年,正当杨九如想放弃的时候,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而最低收购价则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和基本利益。2004年2月18日,种粮大户杨九如拿到了与县粮食部门签订的120余亩早稻《粮食购销合同》和赊销的早稻良种。

杨九如开始着手机械化种植,修建机耕道,放弃了传统的人工插秧收割模式,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种粮的效率。而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使杨九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2008年,杨九如承包了370亩良田,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同年,他投资4万多元买来了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化机械,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耕作成本。腾出来的时间,杨九如都用来跑农技推广中心,了解水稻的品种结构,请技术人员对农田进行测土配方,确定选用的肥料。就连简单的栽插,杨九如也要考虑哪些田块请人工栽插,哪些适用直播、哪些适应插秧机或抛秧机,尽量做到效益最大化,同时催促农机手和田间管理人员尽快落实翻耕、播种、育秧等计划。

一年两季,杨九如承包的370田地,平均每亩水稻产量1800斤,按照粮食的收购价格平均每斤1.35元计算,一亩田地所产生的利润达到2430元,除去每亩1700元钱的开支,收入达到了每亩730元。只要不遭受强烈的自然灾害影响,杨九如370亩良田的收成还真是十分可观。

现如今的杨九如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骑着自行车行走在泥泞田间。拥有两辆农用皮卡、数台农用设备的杨九如,望着自己承包的几百亩农田,显得信心十足。

杨腊如
Yang LaRu

如今,杨腊如的百亩稻田每年能给他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他,平时还在县城一家企业里打工。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19

今年58岁的杨腊如,是江西新干县溧江乡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十年前,杨腊如种了50多亩田地,由于那时候的田地比较分散,杨腊如带着自己的全部亲戚朋友,每天起早贪黑地一起下地干活。

2008年以前,杨腊如承包的田地,基本还是依靠人工,从播种、插秧、耕田,到收割,运输,所有的事情都必须靠人力。“因为都是人工割禾,我们还要用手推车把谷子推回家,那些路都是羊肠小路,坑坑洼洼,经常会翻车,倒在了田里,谷子都湿透了。”

杨腊如回忆说,在“双抢”收割的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平均每天都要花上14个小时在田间地头劳动,晚上过了12点才能休息。尽管这么艰辛地劳动,但最终的收成却并不如意。由于没有规范的种植技术,缺乏科学施肥和灭虫的方法,当时稻子亩产量只有六七百斤,加上各种税收的存在,一年赚不到几个钱。

这种状况在2008年以后有了根本的变化。2008年开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标准良田改造工程也开始实施。地方农业部门请来专业人士制定项目改造计划,设计并改造、新建排灌渠道,修建或改造机耕道路,通过水渠和道路的配套建设、稻田平整、平衡施肥、有机物提升等措施,改造出了大量的标准良田。

“渠修好后,我们每年可以省下200多元的水费。标准良田项目区建好后,我家每亩田可多收39公斤粮。” 杨腊如告诉央视网记者。有了机耕道路以后,杨腊如购置了一批机械化设备,可以直接开进地头田间进行生产劳动,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率。

 “这年头,种粮光靠以往传统技术是不行的,还得靠现代农业技术、靠机械化工作,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杨腊如说。从这一点来说,杨腊如从心里感谢农机局工作人员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目前,杨腊如的百亩早稻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并于7月底就已基本完成了收割。而这百亩早稻的种植收割,他只聘请了4个技术工。过去人工一天最多能插7分田的秧苗,现在通过机器抛秧,一天可以完成5亩田。

杨腊如感慨说,现在农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十年前他种田一亩土地最多纯收入250元到300元之间。现在每亩纯收入达到了800元钱。与六年前相比,杨腊如的经济收入增长超过了三分之二。而在杨腊如所在的新干县溧江乡,水稻种植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

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杨腊如,平时在县城里给一家企业当一名保安。去年,因为工作出色,他还被公司评为年度优秀员工,并且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旅游活动,到北京玩了一次。

杨继忠
Yang JiZhong

2007年,新干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对杨继忠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一番测量和调查,为他分析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19

杨继忠,江西新干县溧江乡唐家村人,今年四十出头。十年前,他一家四口种着四五亩承包田,全部靠纯劳动力,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田间地头里做事。忙完一年收入大概就四五千块钱。“当时收的税款项很多,比如公粮,农业特产税,一年税收就要占到上千元。” 杨继忠说。

为了提高产量,降低种粮成本,杨继忠想在肥料上面下点功夫,而过去的经历让他尝到了缺乏科学知识的苦头。杨继忠说:“最初种地的肥料比较单一,普遍都用尿素,当时大伙都觉得用尿素的效果比农家肥好不少,产量确实也增加了。但没过几年庄稼地就不行了。”当时村里人都不大懂,种粮施肥的方式缺乏科学性,产量一直上不去。

2007年,新干县农业部门开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谓的测土配方,就是用科学手段对该地区地块的肥力、酸碱性等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最终总结出该地区地块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新干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对杨继忠所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一番测量和调查,并从中了解到这片土壤所需的各种肥料及其用量,为他分析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

“你们这块地土壤磷缺失的很严重,建议你今年施一些复合肥,提高土壤的磷含量。” 农业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对杨继忠说。至此,杨继忠才得知,土地和人一样,都需要通过均衡的营养补给,施肥要准确、正确,无论多了少了都将直接影响到产量。测土配方就是均衡营养、减少污染、提高产量的一剂良药。

2008年以来,新干县农业部门加强了对农民种植水稻的培训指导,加大科技入户率,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推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这一培训工程使该县农户的每亩水稻种植产量增加了40公斤。每亩直接带来200多元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不仅促进了化肥的合理使用,而且减少了农业病虫的危害,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测土配方已成为新干县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单项农业技术。

从2008年开始,国家政策对农民进行了粮食补贴,粮农补贴,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扶农等相关补助。杨继忠家现在的5亩地可以补贴到1000多元,“以往是要交1000多元,现在国家给我补贴1000多元,这样一来直接给我们农民带来了2000多元的收入。”

现在机械化种粮非常方便,省时省力,村里很多人的田地都交给大户们种了。赶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杨继忠也跟着转行,把自己的五亩地转包给像杨九如这样的种粮大户,他和妻子则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做泥工,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的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