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管三海:

    孩子健康,就是希望。

  • 侯志尚:

    儿子是我最大的收获

  • 黄卫兵:

    一个新温岭人的新梦想

管三海
Guan San Hai

管三海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在温岭打工的这十年里,管三海完成了结婚、生子。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李笛 2012-09-06

管三海在温岭已经有12年了。12年前,他是温岭一家窑厂的烧砖工,夏天,窑内温度很高,赤膊上阵。可辛苦下来一个月收入才2000多元。

直到8年之前的一天,在新河镇南鉴村打工的弟弟打电话给管三海,叫他过去,弟弟在电话里说,“这里工资高,不拖欠,活儿也要轻松许多。”就这样,管三海来到南鉴村的制帽企业,一直干到现在。

如今,管三海在南鉴村一家帽企做烫帽子的工作,月收入有3000多元。每个月管三海都要把3000元寄回老家给母亲保管。留给自己数百元生活费。

每一次,工友们叫他去打牌,管三海都谢绝了,“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不喝酒,不赌不嫖,就是偶尔喝点酒,我知道自己的家庭处境。”

管三海的老家在河南省新蔡县龙口乡管楼村,兄弟四人,家境贫寒,到了30多岁管三海还没有成家。

10年前,老家的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女人,比他年轻10岁,不过是傻子,“智力有问题,很严重。”管三海说。眼看自己年龄大了,管三海就答应了这门婚事。妻子勉强能做饭、洗洗衣服,“但是干农活都不行,”管家妈妈还要抽时间照顾儿媳。

结婚一年后,管三海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孩子的智力也有问题,而且智力发育影响到大腿,“腿有点瘸,残疾”。现在孩子已经念小学一年级了,但成绩很差,经常被老师批评。

那时候管三海绝望到想死,但是丢不下父母、妻子和孩子。后来,村干部对他说:“再生一个吧”。

如今,管三海的第二个孩子已经快两周岁的。孩子出生不久,就带他去县里的医院检查,医生说,这个孩子很好,健康、活泼。这让管三海重新看到了希望。现在,他孤身一人在温岭打拼,父母在老家帮他照看妻子和两个孩子。

管三海的兄弟都外出打工,留下了13亩农田。每年9月初,管三海都要回家收割玉米。然后一个人赶着一头牛犁地13亩。小麦下种后再返回温岭。麦田的日常照料,就交给了父母。

让管三海高兴的是,现在玉米的价格很高,每亩地除去农药等成本,可以赚700元左右,“13亩玉米,可以赚到9000元。”他笑着对记者说。如今,邻居们都盖了新房,管家依然住在破旧的祖屋里,“这辈子我已经不想造房子了,能力不够,只想多赚点钱,留给孩子,让他们以后的日子可以轻松点。”

每次回到老家,看见小儿子在破旧的屋子内跑来跑去,喊他“爸爸”,管三海感到非常欣慰,“有孩子就有希望。”

侯志尚
Hong Zhi Shang

十年前,侯志尚一个月收入1000元养活全家。如今侯志尚和妻子都在制帽厂工作,月收入共8000多元,“每天都有肉吃”。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李笛 2012-09-06

10年前侯志尚夫妇就在温岭打工,妻子怀上第二个孩子后,侯志尚一家回到了老家河南省新蔡县龙口乡兰庄村。第二个孩子是男孩,为了这个孩子,侯志尚夫妇决定再次回到温岭打工。

那时候,侯志尚在温岭市新河镇一个菜场卖菜,每天起早贪黑,能够赚不到30元。有时候当天的菜没有卖完,放在第二天就全坏了。一个月下来,侯志尚连1000元的收入都没有。

1000元是侯家一个月的全部收入。妻子在出租屋内照顾还不足周岁的儿子,供养一个女儿读书。“那时候最苦,全家早上买几个馒头啃啃,中午、晚上都是面条。”侯志尚说。

后来,侯志尚开始在新河镇摆地摊卖小百货,一年可以赚个两万块钱,全家开销后所剩无几。

如今,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总感觉不堪回首,这10年最大的收获,除了家里添了一个儿子,就是收入增加了。”侯志尚感慨说。

现在,侯志尚在温岭大方帽业做烫帽工,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工,做到晚上七点,中午可以休息两个半小时,一个月有4000多元,如果晚上再加个班,工资可以达到5000多元。妻子也在南鉴村的一家制帽厂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

“我不好穿衣,只希望吃点好菜,最好再喝瓶啤酒。” 如今侯志尚的这些“爱好”都实现了,“每天都有肉吃”。

现在,侯家每天牵挂的就是老家的房子。家乡的有钱人,都盖起了楼房,侯志尚也准备在老家盖一幢三楼三底的房子。

建这样一幢楼房,需要20万左右,“差不多了,再干几年,就可以回去盖房子了。”

黄卫兵
Huang Wei Bing

十年前,黄卫兵是制帽厂一线操作员,月入800元。现在他是中层管理人员,月入5000多元,买了房子后,买车成了他的新梦想。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李笛 2012-09-06

在黄卫兵的眼里,2010年是最值得庆贺的。那一年他在老家重庆买了房子,并且完成了装修。“你们想在城里买房子,我们想在乡下买房子,房子都是我们的大事情。”黄卫兵说。

黄卫兵的老家在重庆市石柱县六塘乡六塘村,村里还不通公路。

黄卫兵在老家种了几亩玉米和土豆。由于不通公路,种植需要的化肥,都得用肩膀扛到地里去,来回一趟需要40多分钟。收完庄稼,田里的玉米和土豆又要用肩膀一袋一袋的扛到小镇上去卖。

近几年,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赚到了钱,纷纷在镇上买了房子,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六塘村百分之六十的人都已经迁到城镇去了,只剩下老人和一些残疾人。

黄卫兵在老家的祖屋,已居住有几十年了,土木结构的房子年久失修,很不坚固。每次过年回家,看到邻居一个个都搬离了村子,在镇上买房也成了黄卫兵的一个梦想,“住个环境好点、像样点的房子,交通便利,孩子读书也方便。”黄卫兵解释说。

2010年,黄卫兵终于在老家花10多万元买了两楼一底的房子,面积约150平方,装修花了近7万元。这将近20万元的开销,都是黄卫兵在温岭打工的积累。

如今,黄家夫妇依然在温岭打工,老家的新房子里住着父母和18岁的女儿,黄卫兵说,“孩子在石柱县城念高中,父母老了,让他们享享清福。”

在众多从石柱县来温岭打工的人群中,黄卫兵算是成功的。

十年之前,黄卫兵来温岭打工,在新河镇南鉴村一家帽业企业做一线操作员,月工资800多元。如今,他已经是这家帽业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仓管和生产工作,月收入5000多元。

在这家企业工作久了,黄卫兵和老板成了很好的朋友,老板有两辆车,一辆是面包车,一辆是轿车,黄卫兵都有钥匙。白天,他会开车面包车去帮老板送货,晚上空闲时,他会开着老板的小轿车出去兜风。

去年,黄卫兵考到了驾照,他说,“现在心里痒了,我也想自己买一辆小汽车开开,好好再干几年,就可以买了。”黄卫兵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