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Interview
  • 方荣

    “五良”推广,思想观念是关键

  • 郭财林

    从打工仔到“超级稻农”

  • 王能义

    科学施肥助超级稻产量创新高

方荣
Fang Rong

在方荣看来,稳粮增粮的工作,思想观念是决定性因素,地方政府需要引导农民打破传统温饱型小农经济意识。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27

方荣,江西德安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农艺师。今年56岁的方荣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近二十个年头,一直以来潜心研究农业种植技术,多次在国家级农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也见证了德安县农业发展的巨变。

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一度出现卖粮难的问题。国家对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后,德安县种植业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单一的水稻种植改为特色农业,出现棉花、花卉、蔬菜、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到了2002年,德安县全县的15万亩农田,有近十万亩成为特色农业。

与此同时,市场上粮食的供求关系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以往的卖粮难变成了百姓主动购买粮食,而德安县只剩下5.3万亩水稻,显然满足不了当地百姓对粮食的需求。2004年,就在地方政府苦寻良策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到了他的故乡江西德安县,带来了“两优293”超级稻种子。当年,农业部门调整了作物用地,扩增水稻种植面积至9.3万亩,用来试种“两优293”超级稻,结果3年试种全部丰产。

方荣介绍说,2010年初,袁隆平又给家乡赠送了100公斤“Y两优2号”稻种进行试种,农业部门选择在河东乡石桥村11组进行品种栽培示范,并抽调农业部门最优秀的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专门为超级稻的栽种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摸清了超级稻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后,通过辛勤劳作,方荣所带领的团队创造了新的记录。2010年11月10日,经过实测,德安县河东乡隆平超级稻生产试验示范基地的超级稻“Y两优2号”亩产达到710.5公斤,比一般杂交稻每亩高出150公斤。

“德安县是袁隆平院士的故乡,他非常重视家乡的水稻生产情况,只要有新的品种,他都会带到德安县来试种,我们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科学的种植,争取让超级稻在产量上获得更大的突破。”方荣说。

从2010年“Y两优2号”开始试种,到今年正好三个年头。通过这几年的成功试种,德安县的农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品种产量高、质量好、穗大粒多、病虫害防治好,适合在江西省全省大面积推广。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方荣依然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潜心研究,并且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全县农业发展的“五良”推广路。在方荣看来,稳粮增粮的工作中,认识决定性因素,需要打破传统温饱型小农经济意识,培养出优秀的良农,提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为种粮大户提供农田保障。在良田建设方面,必须提高土地肥力,把国家测土配方的好政策,切实地运用到农民的田地中去,彻底改善农民的土地肥力,让优良的种子在适合的土壤里结出更丰盛的果实。

2012年夏天的某一日,正值烈日当空。方荣拿着自己做的多媒体课件,向当地近百位水稻种植户授课。为了提升水稻种植户种植水平,他耐心地从超级稻的基本知识入手,向大家传授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超级稻定量栽培方案。方荣希望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种植户们,让他们在超级稻种植技术方面能有新的提高。

郭财林
Guo CaiLin

郭财林认为,将土地集中承包,积少成多肯定能赚大钱。但真正让他赚到钱的,是袁隆平带给乡亲们的高产杂交稻。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27

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郭财林,是德安县河东乡河东村的一位普通农民。2009年,郭财林因成功试种高产杂交稻,被德安县农业局列为隆平超级稻科技示范户。2010年,他再次成功试种“Y两优2号”高产杂交稻。今年,郭财林的超级稻种植规模已达到600亩,成为德安县种植超级稻规模最大的粮农。

2002年,郭财林带着家人来到上海一家服装企业打工,因为心灵手巧又勤快,当时的收入十分可观。年底带着自己攒下的钱回家,免不了让同乡人嫉妒一番。可随着物价的上涨,大城市里的日常开销也成了一笔不小的费用。郭财林想转型,但一直没碰见什么机会,直到有一天,邻居的事业让他眼前为之一亮。

“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就能在家乡买一套房子。”郭财林笑着告诉记者。在上海工作时,郭财林结识了一对安徽夫妇,“当时他们告诉我,他们在上海租种了一片土地,年收入就有十几万。”郭财林有些不解,自己家乡的土地都荒废在那里没人种,为什么邻居却能把土地经营得这么好?原来,在当时的上海,农田基本上都流转给外乡人中,城里人很少种田。将土地集中起来承包,倒是一个积少成多的好方法。郭财林决定重新回家种地。

2005年,郭财林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德安县租种土地。刚开始时,他租下了60亩农田种植小麦,但由于种地的经验不足,加以气候不好,不但没有收益,反而亏了不少钱,郭财林有些灰心丧气。

是重新回到上海打工,还是继续硬着头皮往下做?郭财林有些犹豫。天无绝人之路,郭财林从当地农业部门打听到袁隆平首次回到了家乡德安,并带来了最新研发的稻种免费让乡亲们试种。郭财林十分兴奋:或许这条路将会成为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说起自己种植的超级稻, 郭财林显得格外兴奋:“这种超级水稻产量高出普通水稻200斤以上,稻穗上的稻粒最高可达500粒,是普通水稻的两倍,而且空粒很少,卖相很好。

他郭财林的成功,离不开当地农业部门的悉心指导。农艺师们一个星期要到他承包的农田里去指导三次,通过防虫防害、正确引导的方式,农艺师们教给了郭财林一套对超级稻更加系统的种植技术,同时也更加坚定了郭财林的种植信心。

今年,郭财林将资金全部投入种植超级稻,一口气承包了600亩农田。望着自己地里金灿灿的稻穗,他期待着新的丰收,新的发展。

王能义
Wang NengYi

在生产投入中,肥料占很大比例,王能义希望国家出台政策让肥料厂家和农户直接对接,降低农户成本。

文字实录
央视网记者 袁育堃 2012-09-27

王能义是江西九江市德安县农业局土壤肥料站站长,今年53岁,为农民推广施肥技术,转变施肥方式,是王能义平日里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长期测土配方施肥,王能义帮助农户摸清了当地超级稻的生长习性,科学合理地分期施肥,让当地种植超级稻的粮农在收入和产量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王能义回忆说,2004年,当地粮农肥料普遍以尿素为主,采取“一炮轰”的方式。王能义说,“一种肥料施下去就不管,等着收割,结果后期早衰,产量起不来。”这样下来,当年一季稻产量也就在400到500公斤。这种技术落后、施肥方式很不科学合理的粗放型种植方式,必须得到改变。

王能义在农村推广施肥技术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农民在稻田里放满了水。他们认为,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只有保证充足的水源,才能结出丰厚饱满的麦穗。“实际上稻田里的水只需要一到两厘米,水灌多了缺乏根部呼吸,反而降低了产量。”王能义说,

但王能义的这种说法最初并没有得到粮农们的认同。大伙普遍反映,田地里的水都是他们好不容易花钱从水渠里抽上来的,怎么能说放就放?王能义意识到,取得粮农的信任,才是让科学的施肥方式得以推广的关键。他左思右想,决定用实践证明给大伙看。

2008年,全国各地开始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当时,德安县的水稻施肥普遍偏重施氮肥,忽视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导致稻体抗性下降,容易产生稻瘟病等病害。王能义采取控氮、稳磷、增钾的六字方针。通过合理配方手段,解决了粮农们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通过技术部门不懈的努力,德安县隆平超级杂交稻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示范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10月,德安县农业局土壤肥料站在德安县车桥镇、河东乡分别组织实施了3万亩隆平超级稻种植示范片区,实地收割测产710.5公斤/亩。王能义兴奋地说,“通过测土配方,科学种植,一季稻产量达到了650公斤到700公斤,平均一季稻增产200公斤。”

测土配方所取得的成效,立刻转变了农民的施肥观念,改变了农民的施肥习惯,大部分人开始采用配方肥、平衡施肥的方式,产量普遍大幅提升。“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以往的施一次肥料,而是改为四次。”王能义介绍说,不少农民以往并不敢晒田,认为晒田会把水稻晒干。而通过他们的实践证明,通过排水和曝晒田块,可以抑制无效分蘖,调整稻苗的生长势头,使根茎粗壮发达,提高结实率和饱满度。

目前,德安县的超级稻产量在不断突破新高。与此同时,农业部门已不再把眼光只放在产量上,相比之下,粮农的实际收益更为重要。王能义感慨地说出自己的一个愿望,种粮大户的肥料投入占据整个农业生产资料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希望国家能出台政策,让厂家和农户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户种植投入成本,让粮农们进一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