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圣山上传递圣火的圣女
无氧登顶珠峰
雪山雄鹰的蜕变和重生
登山女英雄谢幕后的生活
始终还有一座山在那里
珠穆朗玛,圣山顶峰,她点燃了奥林匹克火炬。有人形容这次火炬传递为:圣山之上,圣女传递圣火。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圣山之上,最危险的摄像机位上站着她的弟弟,一起登顶的火炬手中有她的男朋友。
入学考试,高原上奔跑7公里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就在珠峰脚下。出生在这里的次仁旺姆,天生耐力强对高原没反应,就是一块不被人知的登山的好材料。璞玉被挖掘出来,源于弟弟次仁旦达。
次仁旦达也是一个出色的登山运动员,他出去闯荡得更早。每次回到家里,次仁旦达总能吊起姐姐的胃口。他口中有趣的老外,饱览高山胜景的登山经历,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历险,都成为吸引次仁旺姆的魔方。次仁决定去登山,当时她还不知道这能成为事业。
初中毕业后,次仁旺姆正好碰上西藏登山学校招收学员。招学员要考试,其中有一项测试是长跑。在高山缺氧的4000多米测试区,跑上7公里,这是个啥概念?普通人在平原上也跑不下来。果然,有人跑了不到3公里就跑不动了,次仁旺姆却轻松跑了下来,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登山学校。
圣山之上,圣女传递圣火
来到学校第一次登山实战,是攀登6202米的启孜峰。这座看起来并不高的山峰,却冰面陡峭,攀登时需要很强的臂力。次仁旺姆的臂力不够,爬了一半她撑不住了,要求教练放她下去。作为潜力巨大的种子选手,怎么能说下就下呢?教练坚决不让她下降,“他控制着下降器,我在空中吊了6个小时”。眼看退无可退,次仁旺姆还是爬了上去。就是这次攀登,大大增强了次仁的自信。
2006年5月,学校选人登顶珠峰,候选名单中没有次仁旺姆,她哭了,最后找到了校长。“我要去,我能行!”次仁旺姆的决心打动了校长。事实证明校长最终的选择无比正确:同去的5个女孩当中,只有次仁旺姆冲过了登山人闻之色变的珠峰北坡“第二阶梯”,成功登顶。当时,次仁旺姆19岁,这让她成为国内年龄最小的登顶珠峰者。
这次成功让次仁旺姆埋下了一个梦想:当火炬手,把奥运圣火送上世界之巅。虽然疯狂训练,但次仁心里并没有底,这样万众瞩目的时刻,竞争太激烈了。刻苦训练加上天赋异禀,让次仁再次脱颖而出,成为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19名火炬手之一。这让她心满意足,没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
狂喜在8000多米不期而至。登山队点火前不久,次仁旺姆被告知,她被选为珠峰奥运圣火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手。那一刻,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如此结果,不枉十年苦修。
2008年5月8日,圣山之上,圣女圣洁,圣火闪耀,永载史册。
登山收获“师生恋”,未来当文员即可
圣山之巅,圣女次仁旺姆举着圣火激动万分。她的身边,两个男人含情脉脉地看着她。
一个男人眼中含的是亲情。他站在最危险的第一机位,用摄像机捕捉着她的一举一动,这是她的弟弟次仁旦达。另一个男人眼中投射的是爱情。19名火炬手之一的阿旺扎西,从出发到终点,一直注意着自己的女友次仁旺姆,那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家伙。
阿旺扎西,如今被视为中国登山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两人互生好感之时,阿旺扎西刚露头角,任西藏登山学校的教练,两人严格来说算是师生关系。火花迸发在2006年,次仁旺姆第一次登顶珠峰,在8300米的突击营地下撤时,她的体力损耗太大想多休息一阵。可怕的是,她因为不喜欢戴眼镜患上了雪盲症。“突然就看不见了,我又太累了赖着不想走,他就把我大骂了一顿。”
习惯了扎西的温言细语,这顿臭骂让次仁旺姆记到了现在。安全返回后,次仁旺姆才明白自己是死里逃生,也感到一阵后怕。“氧气基本耗尽,食物也不容乐观,再加上雪盲症,当时不撤下去后果不敢想,幸亏他一顿骂把我骂了下去……”骂一骂捡条命还是挺好嘛,次仁旺姆死心塌地地爱上了扎西,两人的感情也愈加稳固。
“准备今年领结婚证,明年办婚礼。”二人这样打算。
对于未来,次仁旺姆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平平淡淡过日子。“上个大学,然后当个办公室文员什么的……”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方,次仁旺姆40岁就可以退休,以后专心相夫教子。
无氧登顶珠峰,作为奥运火炬手登顶珠峰,截至目前四次登顶珠峰……作为西藏登山队的出色向导,他被人称为在生死线上提供五星级服务的人。
氧气让给客户,无氧登顶珠峰
1977年,大普布顿珠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岗成乡,这是有登山传统的地方。毕业后,大普布顿珠来到珠峰大本营附近,在当地管理处工作。因为熟悉当地环境,大普布顿珠经常跟着登山队跑来跑去,他发现很多登山者体质还不如自己。终于,普布顿珠辞掉工作,一头扎进登山行业。
1999年,大普布顿珠作为第一批学员,来到西藏登山学校受训。当年10月,放入学不久的他就在启孜峰成功登顶。接下来他一发不可收拾,3年内连续登顶六座山峰,逐渐成长为一名高山向导。成为高山向导,必须具备丰富的登山经验、良好的服务意识、成熟的判断能力、优秀的意志品质、坚定的组织纪律性。
2003年5月,为纪念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某公司组织了商业登顶珠峰活动。商业登山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专业的高山服务,弥补那些登山客户能力的不足,从而使得那些本无可能攀登珠峰的人,来此尝试。在这次珠峰攀登中,第一组的登山女将梁群,在8650米的“第二台阶”下,氧气面罩出现故障,无法使用。当时,她的向导就是大普布顿珠。
氧气无法使用,梁群处于极度危险当中,大普布顿珠当机立断,把自己的氧气面罩让给了梁群。接下来,大普布顿珠竟然继续拿着摄像机,一路拍摄着“无氧气保护”登顶。
保护奥运火种登顶珠峰
因为超凡实力,大普布顿珠在2008年之前3次登顶珠峰。他的目标一直盯着奥运圣火珠峰传递。
随着2008年5月份的来临,他离愿望越来越近。经过层层选拔,他入选了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19名火炬手之一。央视在直播奥运圣火登顶时,形容他是“在生死线上提供五星级服务的人”。
在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过程中,他出镜不多显得默默无闻,但他和罗布占堆却被看做“双保险”。因为珠峰的极端环境,奥运火种的保存是重中之重,这个重担就落在二人身上。
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二人圆满完成任务,把火种送上了8840米的高度。在那里,罗布占堆取出火种点燃了吉吉的第一棒火炬,大普布顿珠长出了一口气。此次成功登顶珠峰之后,他登顶的次数达到了4次。
如今,大普布顿珠在西藏登山学校任教练。他如今最大的乐趣,就是培养年轻的学生。“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年轻时,把他们送往世界最高峰就是我的成功。”大普布顿珠说。
尼玛次仁有很多“头衔”,一提起这些“头衔”大家就知道是指他:队长、校长、西藏登山领军者、登山教父……他的出现却让我们很意外:当他只是坐在训练场外一个角落的台阶上接受采访时,我们更加意外。
这个来自昌都地区的康巴汉子,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左右,他依然是一个淳朴的牧人的儿子,所做的一切,只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爱。
从射箭到登山康巴汉子初出茅庐
尼玛次仁1968年11月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父亲早年去世,尼玛次仁于1984年参加西藏体工队成为一名射箭运动员,此时他的爱好还是篮球。“把我分到射箭队我很失望。当时教练安慰我说,先在射箭队练着,以后有机会还可以调到篮球队,没想到这一练就是好几年。自治区体育局领导得知我有英语专长,就把我选进了西藏登山协会当翻译,其实那时我的目标也是进西藏登山队。”尼玛次仁简短概括了之前的经历。
1989年,尼玛次仁调入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担任翻译及联络官。1991年,尼玛次仁参加了梅里雪山的救援,这是第一次高山实践,接下来是6000多米的启孜峰,尼玛次仁说这是每个西藏登山者的起步。经过近10年的修炼,尼玛次仁于2000年春季独立攀登珠峰至8500米。在没有夏尔巴人向导的陪同协作下,他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独自在8300米突击营地过夜;而后凌晨出发,仅用四个半小时便独自完成从8300米至8500米的跨越! 下撤过程中,尼玛次仁在冰坚壁滑的雪槽遭遇滑坠,急速坠落40米高度。当滑落到底的时候,绳结已几近松散。危难时刻,正是那条固定在岩石岩钉与腰间的绳子将他和死神一线隔开。此次尝试虽距顶峰一步之遥,但在尼玛次仁心中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有朝一日,要再次向着理想进发!
奥运神火登顶珠峰登山队最辉煌成就
2003年5月,已是西藏登山管理中心副主任的尼玛次仁接到任务,攀登珠峰--纪念人类成功登顶珠峰50周年。为了这次登顶,尼玛次仁做了充分的准备,还专门赴尼泊尔访问了首个登顶珠峰的夏尔巴人向导诺尔盖的家乡。
“快到8300米时,想起上次独自攀登的经历,想到登山学校业已成立,与学生一起攀登即将登顶,百感交集!”尼玛说。一次次对登山的渴望和探索终于促成了尼玛次仁和他的登山学校最为辉煌的成就。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8日,珠峰之巅。当身为第三棒奥运火炬手的尼玛次仁在世界之巅高声喊出“One World, One Dream!”时,世界为之沸腾!
“身为一名运动员,我要向世界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和民族争光!”尼玛次仁说,当时他付出巨大体力,坚持以小跑的姿势传递火炬,就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完成普通人的梦 登山管理者的重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尼玛次仁就开始了西藏登山事业的探索之路。后来,某专业户外运动品牌的介入,国家和自治区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使西藏登山学校、西藏登山探险公司、西藏登山队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在最初的探索阶段,我先成立了登山探险公司,在实际运作中才发现这种模式并不可行,因为即使有登山探险业务,也缺乏专业的登山协作人员,所以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进行人才储备。”尼玛次仁说,“现在,我们的登山学校已经培养了5批学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西藏登山协会、西藏登山队和西藏登山探险公司工作,这不仅解决了我们的人才储备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登山探险公司在商业登山中的盈利,部分又用于公司和学校的运转,实现良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整个登山行业的运作模式。”
“目前西藏开发的旅游主要是景观旅游,而西藏的探险旅游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像徒步、漂流、登山等探险旅游,如果开发得好,可以带动景观旅游,这方面的市场潜力很大,但这个市场需要培育。现在,我们举办的登山大会就为登山探险做了很好的铺垫。”尼玛次仁似乎越说越兴奋,“其实登山并不是个别专业人士的专利,只要普及开来,很多人都能登山。登山是世界体育的财富,只要我们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吉吉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青许多,随意坐在草坪上接受采访时,我们一点不觉得她是世界闻名的三次登顶珠峰的女登山运动员:1999年春季,她和丈夫仁那双双同时登顶;2005年5月22日,她再次成功登顶珠峰;2008年,护送奥运火炬成功登顶。
吉吉今年42岁了,脱下登山服在登山学校做教练。在家做已经18岁的女儿的母亲,英雄谢幕,她怎样扮演这些生活中的角色?
当学生 军训时想家想哭了
1984年,吉吉在林芝地区初中毕业后进入西藏体工大队田径队做运动员,从事女子中长跑项目,曾以10分48秒的成绩创造了当时西藏女子3000米长跑的新纪录。
“1989年吉吉被调到西藏登山队做登山运动员,在此之前她对登山运动一无所知。经过几年的训练,她于1992年春季成功登上海拔6324米的姜桑拉姆峰顶峰,登山生涯就此开始了。
2005年5月27日,她的丈夫仁那在一次登山活动中因车祸去世。这对吉吉的打击是致命的,在登山队里到处都有仁那留下的影子,不久后,吉吉选择了去北京体育大学本科专业学习。
“我是班里年纪最大的,跟大家一起住在宿舍里,一起吃饭、一起军训。军训很苦,班上很多小孩都非常想家,他们跟家人打电话的时候流泪,我在一旁看了就跟着流泪,因为打仁那的电话时,再也不会有人接。”吉吉说,那是她最艰苦的一段日子,比登十次珠峰还要难受。
明年,吉吉研究生毕业,她的学生生涯正式结束,转而成为一名登山训练课的老师。
做母亲 承诺不再登超过6000米高山
2008年成功护送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后,吉吉向女儿承诺,决不再登超过6000米以上的高山。“她已经只有我了,我不能让孩子失去母亲。”
在生活中,吉吉有一点迷糊,“登山运动对脑子伤害很大,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很差,经常想到去超市买个东西,进去转了半天却忘记自己要买什么,空着手回家后突然才想起要买的东西,这样的小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
每次登山队出发,车子慢慢离开拉萨时,吉吉的感触是,如果还能回到这里生活,哪怕是当一个清洁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回到生活中不久,心里就会期待集结的号角。现在的吉吉对攀登高峰已经没有任何遗憾,该做的都做完了,接下来的人生是属于女儿和她的美好时光。
谈理想 那些荣誉永远铭记
英雄已谢幕,但回忆起这几年的经历时脸上时而还有一些兴奋,是什么支撑着她一次次攀登高峰?吉吉说,更多的或许是荣誉感。
“登顶的小组里有时有外国队友,在那种环境下我们想到了绝对不能落后,一定要把我们的国旗最先插上顶峰,我想别的国家的队员心里也许也有这样的想法。”吉吉说,那种荣誉感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她驱使你不能停下,一个劲往前。
“曾经获得的荣誉我永远会铭记在心里,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吉吉说,现在她要做一个好老师,教会更多的人登山知识,还有,做一个好母亲,把更多的爱给她的女儿。
罗布占堆出生于1982年3月24日,一个标准的80后,除了登山,最喜欢的是摄影。2008年护送奥运火炬登顶时,他还是新华社的特邀摄影记者。
当罗布占堆第四次登顶珠峰时,他是奥运火炬的引火手。完成护送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梦想后,罗布占堆说,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他,那是肉眼看不见的。
护送火炬 此生最激动的一刻
今年30岁的罗布占堆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一个有登山传统的地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我国登山勇士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书写下壮丽的一笔,也成就了罗布占堆,当年才26岁的“后生”。
“火炬传递前做了分工,西藏登山队的尼玛校长特别叮嘱我,必须学习好怎样保护火种,以及怎样用引火棒点燃火炬。那会儿我就感觉到点火的机会可能是我的!”想起这些,罗布占堆的脸上依旧神采飞扬。
2008年5月8日凌晨,19名突击队员踏着黎明前的夜色向顶峰发起冲刺。一路上,负责保护火种灯的罗布占堆每隔十几分钟就摸一摸灯的底部,确保其燃烧;当他最终拿出引火棒点燃火炬的时候,激动得手都在颤抖。“我是西藏登山队队员!我是西藏登山学校学员!”在地球之巅,对着摄像机镜头,罗布占堆喊出了这两句话。当中是一位登山队员对职业的热爱,是一个藏族同胞对民族的骄傲,更是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自豪。
不断学习 攀登心中的无形高山
罗布占堆不只是一个登山者,攀登过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他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用一腔对山的热爱,了解雪山,教授登山技术,并与同事们推广着现代登山文化。
“世界上有些山是有形的,就像珠穆朗玛,还有一些山是无形的,那就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山。”罗布占堆说,“我们去登山,并不是要征服什么,而是在攀登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战胜自己。”
在登山中,罗布占堆说他更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伟大。在登山者中,有耄耋老者,也有残疾人,他们的精神让人钦佩。在登山过程中,队员们互帮互助,团结一致的协作,更促成了登山队伍的茁壮成长。
罗布占堆说,他的成绩来自西藏登山队和西藏登山学校的培养,生命力更是来自于西藏丰富的登山资源。“一年两次的登山节针对初级登山者进行培训,组织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现在的登山与原来的理念有很大区别,怎样科学登山、保护环境,成为重点。”他说,他正在不断学习,攀登自己心中无形的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