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旧上海曾是“冒险家”的乐园,解放初期,社会情况仍然十分复杂。然而驻上海市南京路执行警卫任务的八连官兵们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全连干部战士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荣誉称号。之后一部《霓虹灯下的哨兵》使得“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走进千家万户。身为好八连的士兵,在“十里洋场”的霓虹灯下他们是否动摇过,又是如何坚守光荣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让我们走近“南京路上好八连”,体会他们坚持50年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看似平淡背后的不平凡之路。

分享到:

最新视频

通往成名路上的“南京路上好八连”

辗转八连从农村到城市 从战场到十里洋场

“南京路上好八连”是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特务团三营八连的荣誉称号。八连是1947年8月6日在山东省莱阳县小园村组建起来的,前身是华东军区特务团四大队缁重连,成员主要为山东东部农民。建连第一课上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明确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当时,八连警卫华东机关任务繁重,他们一面行军一面同敌人作战。当时的物质生活非常困难,敌人把老乡的耕牛杀了,八连官兵就当人民的老黄牛,帮助老乡拉犁春耕。当时吃粮很紧张,但是战士们还节省粮食支援人民渡春荒。1949年,上海一解放,八连就从硝烟弥漫的战场来到大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详细]

初来乍到霓虹灯下的哨兵们也曾动摇过

当年,身披硝烟的八连官兵开进南京路时,走在这条大上海最繁华商业街上的人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脚穿草鞋,身着土布衣。难怪新战士童新根第一次看到霓虹灯下穿绸着缎的身影,羡慕得直叹:“看人家穿的,风一吹轻飘飘,又好看又凉快,哪像咱这身粗布装。”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场到“十里洋场”,摆在八连官兵面前的考验何止这一叹?八连的同志也是来自五湖四海,面临上海刚解放的特殊环境,对八连的同志是有影响的。如有的人说,南京路上的风都是香的,在南京路上站岗巡逻比看电影都好,看到人家穿着绸子衬衣风一吹飘飘的,也开始羡慕起来,并嫌弃部队发的布衬衣不好,有的到南京路上最好的理发店理发。[详细]

经受考验八连官兵身居闹市 一尘不染

在旧上海,金钱是最迷人的东西。而八连的同志们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人们,金钱是微不足道的,既不是幸福的象征,更不是人生的目的。不爱钱财是人民军队的传统风尚。八连同志随便拣到什么——不论是一分钱还是130多元,不论是一张戏票、一方手帕,还是一件毛衣、一支金笔,都尽量想法找到失主或交公处理。仅从1956年以来,八连拾金不昧、拾物交公的记录就有1390多次。八连还有句口头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看战士们都是粗手大脚的小伙子,他们每人都有一个针线包,坐下来,飞针走线,缝缝补补,谁也不含糊。在个人生活上他们克勤克俭,而在帮助同志、支援人民群众的时候,却又那样慷慨无私。八连的同志们就是这样保持着无产阶级的高尚品质,身居闹市,一尘不染。[详细]

偶然小通讯引发大反响 八连红遍全国成旗帜

“南京路上好八连”可谓名传天下。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连队是全国军民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一面旗帜,红极一时。悠悠几十年过去了,这面旗帜仍鲜艳地飘扬在上海市南京路上。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并配发了评论。通讯从拾金不昧、精打细算、克己奉公、宽广的精神世界以及通过一个战士的思想转变反映了连队思想政治工作这五个部分,向上海人民展示了八连的风采。通讯一发表,马上在上海新闻界引起反响,接着,上海的《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都纷纷从不同角度争相报道八连。正是这些报道,使“南京路上好八连”在上海家喻户晓。 [详细]

“南京路上好八连”成名变身记

初现光芒《解放日报》慧眼识宝 上海叫响“南京路上好八连”

《解放日报》是第一家宣传八连,也是最先冠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的宣传媒体。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通讯,马上在上海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接着,上海的各大报纸以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都纷纷从不同角度争相报道八连。当年《新民晚报》报道八连时有一精典之作,该报在一幅八连战士晾晒小布片的图片旁配上了题为《一寸布》的短评。谁会把一条条、一块块的破布头放在眼里呢?未免太寒酸了。然而好八连的战士却用这些碎布擦亮了手中的武器,把擦枪布用了洗,洗了用,直到实在不能用为止。正是这些报道,使“南京路上好八连”迅速为人所知。[详细]

家喻户晓《霓虹灯下的哨兵》登舞台 “南京路上好八连”进万家

在上海报纸、电台大力宣传八连时,1961年初春,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赴浙江舟山部队视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剧作家沈西蒙陪同前往。视察结束,沈西蒙因另有工作要转道上海,王必成听说后,马上产生了把八连搬到舞台上的想法。于是沈西蒙执笔写出了话剧剧本《南京路进行曲》。在修改过程中,剧名曾改为《霓虹灯下遭遇战》、《霓虹灯下的奇兵》,后在前线话剧团排演中正式定名为《霓虹灯下的哨兵》。1962年底,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公演,立即在军内外引起轰动,八连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之后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京上演,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总部领导相继观看。周恩来总理7次观看此剧,每次看完都要上台和编导、演员们亲切握手,称赞他们演了一台好戏。[详细]

红遍全国“南京路上好八连”正式命名 领导争相题词号召向其学习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正式颁布命令,将八连命名为“南京路上好八连”。5月5日,“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在上海军人俱乐部大礼堂隆重举行。会上,许世友宣读了国防部的命令,并代表国防部向八连赠送了绣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锦旗。八连被国防部命名后的一个月内,朱德、邓小平、陈云、陈毅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都纷纷题词,号召大家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特别是邓小平的题词不但充满激情,而且出语惊人:“一贯保持光荣传统的、保证走向共产主义的、集体的标兵——南京路上好八连万岁!”一个国家领导人高呼一个连队万岁,这在党史军史上可以算是第一回。邓小平的题词公开后,就有人把“南京路上好八连”称作“万岁连”,并流传一时。[详细]

全国模范毛泽东泼墨挥就《八连颂》 此后八连成全国全军模范连队

毛泽东后来看过两部话剧,一部是《霓虹灯下的哨兵》,一部是《雷锋》。毛泽东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个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1963年7月29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泽东是该剧的主要观众。《霓虹灯下的哨兵》进一步加深了毛泽东对八连的印象,八连的精神与毛泽东的所思所虑产生了共鸣,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面临严峻挑战之际,多么需要站稳脚根、保持本色、不屈不挠、团结一致啊!1963年八一建军节那天凌晨,彻夜未寐的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 [详细]

名虽扬仍坚守 “南京路上好八连”留下好传统

勤俭拒腐蚀 永不沾 八连官兵克勤克俭

八连有句口头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别看战士们都是粗手大脚的小伙子,他们每人都有一个针线包,坐下来,飞针走线,缝缝补补,谁也不含糊。战士罗大大脚上的那双袜子,光袜底就换了六次,还照样穿着。杨妙生的袜子破到不能再换袜底了,仍然舍不得丢掉,剪去一截子,把袜筒缝了缝又穿。许长松的一件衬衣补了二三十个补钉,每次洗它都得十分小心。指导员王经文来到上海13年了,他至今还盖着10年前公家发的那床黄被子,装衣服的是一个旧肥皂箱子。八连同志这样节俭,并不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回答说:“我们少用一尺布,人民就多穿一尺布,今天我们穿孬的,是为了明天穿得更好。” [详细]

自己动手八连艰苦奋斗 坚持自己开荒生产

八连同志一面为国家节约,一面利用执勤和训练间隙,到郊外去开荒生产,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战士顾永良在连续32个星期天中,有28个星期天是在生产地里度过的。在上海找一块生产地很不容易,九班找到了一块废弃房地基,在火热的阳光下清除砖瓦,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他们足足花了两个月的课余时间,硬是把破砖碎瓦埋下去,把土壤翻上来,在这块荒地上,第一次播下了菜种。这一年,全连收获蔬菜9.9万多斤。他们的蔬菜来得如此不易,但当初春,市场上蔬菜供应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却把最好的蔬菜主动支援市场。生产时,为了节省鞋子,八连同志穿着自己打的草鞋,走过繁华的南京路到生产地去,人们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着这支在今天还穿着草鞋的队伍,都说:好八连,好八连。[详细]

集体雷锋八连官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3年11月,总政在批转学雷锋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好八连是一个集体的雷锋。”多年来,连队始终坚持把雷锋“坚决听党话、一辈子跟党走”的精神品格,纳入八连政治教育的第一课,每年新兵入伍都进行专题教育。刚进连队,首先要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上一堂雷锋精神教育课,参观一遍连史馆,观看一次《霓虹灯下的哨兵》,去南京路为民服务一次,配发一套雷锋书籍和八连传统故事集。雷锋精神和八连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八连官兵践行雷锋的崇高、无私和为民服务的精神,连队才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如今每月10日和20日清晨,寂静的南京路还未醒来,“好八连”为民服务队便雷打不动地出现。战士手中补鞋机的嗒嗒声,磨刀石的刷刷声,理发推的嚓嚓声,群众的啧啧赞叹声,穿越半个世纪,合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详细]

流传八连精神成传家宝 人换精神永流传

古老而现代的南京路,记录着一个连队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风雨历程。一个被称为“集体的雷锋”的连队与一条街道演绎出无数动人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今天的“好八连”俨然成了上海的一张精神名片。上海市把“学习雷锋,学习八连”写进了《市民公约》,教育部门把八连艰苦奋斗的事迹写入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材;南京东路、江苏路等10多所中小学,每年都要派出学生到八连接受国防知识培训;厦门路小学成立“小八连中队”,时常跟“好八连”服务队到南京路为民服务。在上海百姓心中,八连是一面火红而温暖的旗帜。而八连的精神不仅仅在上海,在全国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竞相学习。 [详细]

时代在变 “好八连”光荣传统永不变

传承继承八连优良传统 新时代官兵艰苦奋斗谱新篇

对上海人来说,“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名字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霓虹灯下的童阿南、赵大大”,艰苦奋斗的美名传扬至今;陌生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时代的八连依然是以往的“好八连”吗?比起以前,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这是八连新老成员的共识。然而战士们在营地犁地、种菜的传统也被保留下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当年八连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连队成员中,90后占了大半,虽然大多自小受宠、生活优越,但是晾衣房里晒着一套套衣裤,就连床单被套等大件,都是战士们手洗的。艰苦奋斗绝对不是吃咸菜加馒头,而是时下倡导的“光盘”。吃多少,打多少,每个战士都吃得干干净净,这就是节俭。诸如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都在证明着八连已经成为一张永不褪色的精神名片,他们已然谱写出了新时代的篇章。[详细]

为民服务服务思想根植血脉 士兵个个是服务多面手

1982年,驻守南京路的任务被正式转交给武警部队,“好八连”也从南京路上搬了出来。但是,从那一年的3月5日起,每月10日和20日清晨,八连官兵们都会重回“母亲路”,义务为过往游客和市民提供补鞋、磨刀、理发等服务。每天的7点整,官兵们开始服务,一个磨刀摊、一个修鞋摊、两个理发摊,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停下休息的空闲时间。为了保证不影响南京路商家正常开门营业,为民服务的活动必须赶在9点之前结束。每月的为民服务日,市民们就仿佛是约定好了一样,早早地守候着八连官兵们的到来。而这一美丽的约定就这样持续了几十年。几十年来,八连官兵也不知换了多少茬,而这个美丽的约定却从来没有失约过。 [详细]

特种尖兵“好八连”官兵转型 成为上海都市卫士

50年过去了,“好八连”从繁华闹市搬到了僻静的宝山大场,他们的任务从巡逻执勤南京路到保障大上海安全,他们已从霓虹灯下的哨兵变身为新形势下的特种尖兵。“南京路上好八连”美名在外,但多数人对连队的印象仍停留在“艰苦奋斗、为民服务”上。其实,现在的“好八连”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已成功转型为一支特战先锋队。这些年,好八连的岗哨早已不在南京路,而是成为了上海的都市卫士。APEC会议时,八连负责的是各国领导人的最高级别安全警戒;世博会期间,担负着要求最严的浦西VIP通道、环境条件最艰苦的十六铺水门安检执勤任务;上海世游赛上,则在高风险公开水域进行救生和安全警戒;每一次参与地方工程建设时,八连官兵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详细]

接力80后、90后官兵争当传播精神文明“带头人”

年复一年,如今,“好八连”的担子已经落在了一批80后和90后的肩上。在传统接力中,新一代八连官兵不仅展现出服务人民的崇高品质,还体现了传播文明的强烈责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如今,80后、90后的八连官兵常说,身处繁华的大都市,我们不可能做物质上的“富有者”,但可以当传播精神文明的“带头人”。2007年7月,八连主动参加上海市开展的“做可爱的上海人,当可爱的上海兵”活动。90后的新战士也积极贡献力量,提出吹哨、唱歌、呼号虽是连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也不能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应加以解决。不久,连队推出了限制“声音”的特别举措。特别举措启动后,八连发出的“声音”该轻的时候轻,该响的时候响,既不影响连队一日生活制度,又不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居民们说,好八连就是讲文明,连声音也有“修养”。 [详细]

影响群众自发参与其中 好八连成上海“精神名片”

在上海,一茬茬八连官兵影响了一代代上海人。20多年前,每月20日,八连官兵身背工具箱,走上南京路,义务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服务。后来,在“好八连”的带动下,南京路周围100多家单位的4000余名团员青年仿照八连的做法,纷纷走上街头,无偿为群众理发、修伞、裁衣、钉鞋。如今,在每月10日、20日的上海街头,处处可以看到一支支忙碌的为民服务队的身影。在一座城市扎根61年,八连和上海血肉相连,“好八连”精神已成为上海的一张“精神名片”。上海市把“学习雷锋,学习八连”写进了《市民公约》,教育部门把八连艰苦奋斗的事迹列入小学生思想道德教材。5年来,八连接待参观单位375批2.79万人次,接待“军营一日”活动87批4550余人,为地方单位作报告、交流350余次。一个连队连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传承一种精神。“好八连”精神将永驻南京路。 [详细]

从农村到城市,从战场到“十里洋场”,面对巨大的考验,凭着“以大多数人的生活标准作为自己生活标准”的世界观,八连官兵时刻牢记“两个务必”,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成为一个时代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旗帜。岁月的流淌,抹不去精神的传承;时代的光芒,为英雄传人增添新的风采。新的历史时期,八连官兵用艰苦奋斗精神推进连队全面建设,不断实现新的跨越。今年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50周年纪念日,“好八连”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已成为“南京路上好八连”代代相传的光荣传统。时代在变,但精神永远不会变,“南京路上好八连” 是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好八连精神,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的神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