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首都变“首堵” 透视拥堵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都变“首堵” 透视拥堵背后的深层原因

交通背后的利益博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戴学峰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巨型建筑或建筑群,“系统地、大规模地消灭北京交通系统的毛细血管”,间接造成了这些区域道路资源的匮乏。交通影响评价报告,和众所周知的“环评报告”一样,向来是改善建筑项目对交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依据。但在北京的实际运作中,却常被忽视。

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资不足
北京是全国最早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但由于缺乏资金,从1965年开工建设至2000年,北京仅有通车里程为54公里长的两条线路,落后于上海,更不如香港。城市的正常公共交通投资应占交通基础设施总投入的50%以上。北京是直到为奥运会大修地铁之时,才真正达到这一标准。这也是依靠中央政府的拨款和私营融资的结果。

曾大力发展和促进汽车销售
2007年,北京取消了外地人不得在京购车的禁令,汽车销售大增;2009年,为了挽救经济,政府决定将大多数首次购车者首选的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这无疑提高了市民购置汽车的兴趣。截至2010年12月末,北京登记机动车共有480万辆,新增车辆以加速度的疯狂,不顾一切挤进拥堵大军。

公务车改革没有明显成效
据估计,在城市道路拥堵的车辆中,至少四分之一是公车。多年来没有明显成效的公务车改革,也构成了北京路面拥堵的一个明显障碍,在交通治堵的争论中被屡屡提起。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登录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