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00年9月28日沙龙对圣殿山地区“访问”。反对这次访问的几百名巴勒斯坦游行者随即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这一事件引发了巴以至今长达33个月的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暴力反抗活动,以色列采取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2003年6月29日巴勒斯坦三大武装组织先后宣布,有条件地暂时停火。当天傍晚,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北部。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已造成巴方至少225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2012年11月14日起,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哈马斯展开“防务之柱”军事行动。
1974年巴勒斯坦从11月开始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当时,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活动是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的名义进行的。
1988 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后,联大于同年12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在联合国内正式以"巴勒斯坦"的名称代替原先使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称谓。
1997年12月,阿拉伯国家根据中东和平进程出现的新情况,又正式向联合国大会提出决议草案,要求将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提升为仅次于正式会员国的无投票权会员。
1998年7月,联大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虽然该决议没有完全达到上述决议草案的要求,但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得到提升。
2010年9月初,巴以和谈重启不久即告中断,巴勒斯坦随后决定以寻求加入联合国这一外交策略来推动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2011 年9月,巴勒斯坦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递交申请,寻求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但因美国和以色列反对而未能获得安理会支持。
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投票通过关于巴勒斯坦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该组织的提案。这是巴勒斯坦首次获准以成员国身份加入联合国机构,也为巴勒斯坦最终加入联合国提供了一个有利因素。
2012年9月,巴勒斯坦宣布将寻求在本届联大期间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巴勒斯坦获得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将在道义上得到更多国际支持,也可以参加联合国下属其他机构。
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9日,美国纽约,联合国就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进行投票,结果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非会员观察员国。
11月29日适逢"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这一天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目前在联合国享有的"观察员实体"地位,提升至"观察员国地位",无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决议重申,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权和被占领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权利,希望安全理事会积极审议巴勒斯坦国去年9月提交的加入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
自从14号以色列对加沙地带代号为“防务之柱”军事行动以来,以色列继续向加沙地带的多个目标进行了轰炸,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也继续向以色列方面发射火箭弹,这一轮冲突已经造成了几百人的伤亡。双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以色列方面是否已经准备好对加沙发动地面进攻?一场全面的巴以战争是否已经不可避免了?[详细]
从现在来看我们还可以从更大的背景说,是过去两年中东整个变局下来,以色列整个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它憋着一口气要突破这个安全环境,它要找一个爆发,它打哪里,首先看到的是在戈兰高地它打过、还击过,现在想的一个点是在加沙地带还击。[详细]
这一次以色列为什么搞这么大的行动,一个是军事上的,就是“铸铅行动”之后近四年来加沙地带不断通缉武器和火箭弹,特别是去年以来阿拉伯大变局,第二个,现在整个环境对以色列确实不利,就是阿拉伯变局之后,它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恶化,现在以色列政府又是一个临时政府,马上要大选,内塔尼亚胡是看守总理,那么当然要赢取民意。 [详细]
这一次战争冲突展示了一个国家间的冲突的一个新的模式,就是网络战,以色列在这方面说,在这个冲突发生之后,他自己的跟国防有关的一些网站都受到网络攻击,所以展示这样一种新的纬度,其实这场冲突还让我们看到过去从2007年到现在,中东冲突的新的样式。 [详细]
实际上以色列现在处于很左右两难的状态,如果战势持续继续扩大,现在这几天已经看得很清楚,平民伤亡是成倍的增长,如果继续打下去国际形象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如果地面战进去的话,不仅会造成加沙地带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以色列的军人也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详细]
以色列11月14日对加沙地带发起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目前,对加沙地带实施空袭已经进入第5天。17日,以色列空军部队对巴勒斯坦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实施了200多次空中打击,这一天,以色列战机轰炸了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政府大楼,以色列电视台播放的画面显示,哈马斯总理伊斯梅尔.哈尼亚及其内阁在加沙的办公楼被以色列的空袭夷为平地。哈尼亚当时不在办公楼内。以色列导弹还击中了哈马斯的火箭发射场和武器走私通道。
以色列于本月14日起发动的“防务之柱”大规模军事行动连续6天对加沙进行空袭,消息称已造成巴勒斯坦80人丧生。对于中东“痼疾”巴以冲突骤然激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李国富认为,以军大规模行动背后有包括国内选举在内的综合性原因。巴以双方在冲突中凸显实力变化为局势发展增加变数,能否实现停火,取决于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双方能否达成新的妥协。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开战前,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