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障10年发展 模式选择需顶层支撑

特约撰稿人: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2013-03-14

        老有所养,是一个人民群众迫切关心的民生问题。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继续提高10%。过去10年,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现代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可靠到可靠,经历了一个阶梯式改革的快速发展历程。

        过去10年养老保障实现了制度上全覆盖

        由于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历史遗产和国企改革等历史条件,中国养老保障制度从一开始就是自下而上、作为国企改革配套措施和摸着石头过河的产物,因此,城乡之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沿海和内地之间,起步阶段的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性;不同的制度覆盖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制度。

        在过去的10年里,尤其在过去的5年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新农保的建立打破了老农保的僵局,在短短2-3年里便完成了全覆盖的任务;城居保的建立时间比新农保还晚,但一起步便基本完成了全覆盖的任务。至此,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延伸到了广阔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基本上完成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与此同时,2009年底社保新政出台,规定农民工作为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可参加新农保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没有单独建立一个制度。这样既避免了制度碎片化,又防止了待遇水平歧视的可能性。


        初步建立多层次的制度框架

        20多年前,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就确立起多层次的制度发展要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养老保障作用。其中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越发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第二支柱,虽然中国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建立于1991年,但直到2004年才与国际接轨,即2004年原劳动保障部颁布了两个《试行办法》为标志,正式将企业补充保险确立为信托制完全积累型和完全市场化投资的企业年金制度。此后,企业年金制度发展步入正轨。2004年,全国参与企业年金的职工总数为703万人,参加企业数量为2.24万户,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493亿元。到2011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为4.5万户,参加职工为1577万人,企业年金基金规模达3570亿元。

        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2010年,商业养老保险即人身保险业务收入已超过1万亿元,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将近800元;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为2.65%。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中国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存在很大差距,但毕竟初露端倪,成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重要一支。

        养老金水平提高,覆盖面迅速扩大

        从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来看,在过去10年里,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在过去的10年里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连续9年上调,每年上调10%,2002年城镇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月人均700元左右,2008年超过1000元,2013年接近1900元(作者估计)。城乡低保支出规模不断提高,2002年仅占GDP的0.1%左右,2007年上升到0.15%,2012年又上升到0.25%;城镇低保标准从2002年占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提高到2012年的9%;农村低保受益人数从2002年的408万人,激增到2012年的5341万人,增加了12倍。

        10年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200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到1.2亿人,其中参保职工9090万人,离退休人员3333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5500万人;但截止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就上升到2.8亿人,其中离退休人员6800万人;新农保覆盖3.3亿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8500人;可以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世界覆盖人数最大的养老保险制度之一。


        养老保障支付能力得以提高,物质载体得以加强

        10年来,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突飞猛进,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物质载体发生了本根性变化:2002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余额仅为1600亿元,占当年GDP的1.6%,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刚刚开始,还有实质积累;截止2011年底,养老保险基金高达1.95万亿元(不含新农保1200亿),是10年前的12倍,占GDP比重提高到4.1%。2002年老农保制度下基金积累总计才仅为259亿元,但到2011年则高达1199亿元。此外,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13个省份积累的账户基金已达2703亿元。

        作为重要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2年的资产总额仅为1200多亿元,而2012年则超过万亿。

        于是,如果加上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基金3570亿元,上述三项养老资产合计已达3.4200万亿元,占当年GDP的7%。

        中国养老保障仍将面临双重挑战

        如果说10年前各级政府还在为国企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而四处筹措资金的话,那么10年后的今天,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全社会考虑的则是如何对规模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防止贬值风险。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社保模式的选择,正处于急需顶层设计的关键时刻。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历史时刻,养老保障收支规模一年一个样,几年一个台阶,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选题问题摆在案头,迫在眉睫。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十分迅速:2004年60岁以上人口不到1.4亿,占总人口比重不到11%,但到2012年增加到1.9亿,占比超过14%。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超过很多发达国家,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4亿人,占总人口的24%;到2060年将达4.4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37%,既高于北美,又高于欧洲,更远远高于亚、非、拉。可相比之下,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却非常年轻,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将逐渐进入稳态,不但年均10%的东亚速度成为历史,而且年均7%的速度也必将成为历史。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无疑问,在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上,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当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忧患意识来对待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