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重大转型期:发展模式的挑战

特约撰稿人: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2013-03-13

        随着市场需求降温、产能普遍过剩和要素成本提高,企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成客观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是,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就在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勾勒出了2013年中国经济蓝图——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面对新形势与新目标,我国应调低宏观经济的主要预期指标,更加重视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的配合,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力争在中速增长背景下加快经济转型,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能力,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在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将潜在经济增长率恢复到9%左右。

过去十年,企业发展环境已发生重大改变

        过去十年,我国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贸出口市场扩张速率减慢,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扩张速率明显减慢,2001-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2011年降低到3.8%。另一方面,经过持续快速扩张,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2002-2011年,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由19916亿元扩大到101946亿元。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持续较快扩大,美国近年开始启动“再制造业化”活动。所有这些都表明,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第二,国内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进入调整期。随着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发展空间约束的增强,以城市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进入了调整期。2002-2010年,我国轿车产量年均增长31.2%,2011年降低到5.8%,2012年1-8月同比增长8.4%。受城市汽车保有量承受能力的限制,预计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将放慢。2002-2009年,城镇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10-2011年年均增长降低到7.7%,2012年1-8月同比下降4.1%。受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供给潜力的限制,预计城镇居民居住水平提高的速率也将减慢。综合看,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进入了调整期,住房、汽车市场的扩展速率降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减弱。

        第三,国内投资增速降低。受城市发展空间、地下设施配套能力、地方政府资金能力的限制,以城镇建设为主的投资扩张能力减弱;受产能过剩问题的制约,企业和产业投资活动也趋缓。这些都导致投资增速下降。

        第四,要素成本水平明显提高。2002-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货币工资由12373元/年增加到41799元/年,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出口、消费、投资等三大需求的增速都出现了阶段性降低,要素成本明显提高,企业和经济发展条件已发生重大改变。

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必改不可

        市场需求增速下降、竞争加剧,必然改变我国企业因订单应接不暇而导致的低水平数量扩张,必然使企业发展的重点由解决“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必然会改变企业和整体经济低水平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要素成本明显提高,使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遇到成本方面日益加大的压力,将迫使企业越来越注意节约人力和各类物质资源的投入。发展环境和条件的重大变化,将迫使我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

        从经济转型期的相关条件分析,预计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0%左右,国内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将降低到18%左右,消费(剔除价格因素)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左右。从需求角度分析,在经济转型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在7-8%之间,较2002-2007年的年均10%左右的水平明显降低。

转型期经济增长需要改革来保障

        基于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的判断,我国年度经济增长率的预期目标应确定在7-8%之间,转型期内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稳增长、推进改革、保障基本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切实抓好。要把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财税、货币等总量政策稳定经济增长;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等供给政策加快经济转型,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适应新环境、新条件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保障基本民生的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确保社会稳定。

        经济转型迫切要求经济体制改革予以保障。其一要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和秩序,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中包括放开市场准入、严格破产制度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定价机制等;其二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增强责任约束,特别要加强与企业研发能力、品牌竞争力和成本管理能力有关的各类机制改革;其三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包括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增强民主监督,切实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切实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基本保障方面的责任和职能,增强社会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能力。改革的推进将有力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使我国企业和产业不断适应市场竞争和成本提高的新环境,不断增强开拓发展能力,必将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有效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是经济转型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切实解决城镇化相对滞后对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的根本制约。为此,要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成为城镇户籍居民。要全面加强国土资源长远规划工作和规划立法工作,指导各城市加强和改善长远发展规划。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在财税体制改革的支持下,着眼长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高潮。要加快建立并严格执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问责制度,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加快城镇化将推动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的水平全面提高、速率重新加快,推动人口和劳动力更顺畅、更稳固地向城市转移。这些将形成内需增长的巨大空间和不竭源泉,形成更稳定、更高水平、更充裕的劳动力和人才供给;将提供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稳定价格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有力地推动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步伐的加快,也必将为经济发展拓展出巨大空间。

        随着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推进,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预计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恢复到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