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城镇化 速度与质量双提升的背后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2013-03-08

        城镇化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对于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目前已形成基本共识。在过去的四五个月里,李克强同志曾六次强调城镇化。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意味着,城镇化已成为我国十八大之后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留下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的速度与质量都成就斐然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城镇化无论是在速度还是质量方面,都可圈可点。

        首先,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十年中,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与2002年相比,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89亿人,提高12.26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大大扩展了城市的市场需求规模,另一方面为城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城镇数量增长很快,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6万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4万多平方公里,扩大的面积十分可观。到2011年底,全国共有657个城市,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

        随着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我国城市的空间形态,从城市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中国城市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发展,已逐步迈入到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网的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我国城市发展方式也在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规模和质量并举转变。过去十年间,由于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城市开始从规模扩张为主进入到规模与质量同时增进的新发展时期,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功能特征逐步趋向优化。具体表现在: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GDP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同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大城市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而促进了城市性质的变化或功能的转型,有助于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新技术、新手段得到大量应用,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增加,承载能力、系统性和效率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改善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条件。

        而与这些硬件发展相适应的是,城乡隔离局面也在逐步被打破,城乡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分割和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多,城乡商品流通关系和市场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分治的格局逐渐被“市管县”的体制所取代,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某种融合的态势。

“城市病”的倾向仍然存在

        过去十年,我国的城镇化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滞后,也出现了类似“城市病”的各种问题,并导致了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局部存在着几种值得反思的属于病态城镇化倾向的不良现象,如半城镇化、隐性城镇化、被城镇化、准城市化、“贵族化”城镇化和“大跃进”城镇化等现象。

        其次,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在城镇化的宏观整体布局上,还存在着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地区发展失衡、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还没有发展为严重的“城市病”,但如果不采取科学的城镇化战略,尽早预防和治理,就必然积重难返,无法根治。

        第三,病态城镇化带来了其他各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例如,由于半城镇化和隐性城镇化造成了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和日益严重的农民工问题。再如,由于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造成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双二元结构、内需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劳动生产率偏低,以及环境污染、能耗偏高、发展难以持续等诸多问题,都是由于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造成的。

提高城镇化质量是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城镇化的状况与城镇化政策密切相关。2002年以来,我国积极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要求,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党的十六大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的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七大则着重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始重视城镇化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提出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党的十八大和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的战略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将城镇化提升到“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对城镇化问题也空前重视,提出要“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上述决策为未来城镇化政策的着眼点和演化轨迹做出了安排。

        应该说,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也进入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显性化和集中发作的叠加期。在今后一个阶段,城镇化发展要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布局和管理科学化、降低城镇化门槛、建设包容性城镇为主要任务,力争在土地管理制度、住房制度、财税金融体制、市镇体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突破,统筹安排,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