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村民吉国英搬进新家
央视网讯(记者李文学 李文亮 王甲铸 何川)路东8个大棚里,双孢菇收获在即;路西15个新棚等待下种,泥土清香扑面。旁边“脱贫”的10栋小二楼,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看着幸福,记着喜悦。
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五通村,28岁的大学生村官黄晓利,为扶贫从别的村来到这里,在农服中心上班的丈夫的帮助下,投入办婚礼的钱,带头种起了双孢菇,以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她是潼南的典型,而潼南则是重庆的先锋。
潼南走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困难救济、教育帮扶、法律援助、低保兜底“6条路子”,用自种自养、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退地入保、扶持农场、订单采购、贷款贴息、农业保险“10个方子”,确保完成脱贫有门路,巩固脱贫有保障。
2015年底,潼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率先“摘帽”,50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50272名贫困人口全部越过脱贫标准线。
与潼南一起的,还有涪陵。但重庆农村大、山区广,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2017年基本脱贫,2018年打扫战场”,即18个贫困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5.9万贫困人口全部“越线”。
重庆目标坚定,步履铿锵。
与以往不同的是,为拔掉穷根,重庆把构建脱贫长效机制作为根本,既“输血”也“造血”。
为此,重庆市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其中,乡村旅游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教育扶贫最具脱贫影响力。
潼南区米心镇高坎村,林立着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前花园后果园,水电气网齐全,50户贫困农民盼来了好日子。年过半百的吉国英搬出半山腰破烂的房子,不再担心泥石流,也不用下山挑水吃了。“女娃去年放假回来过年时,拿着手机四处照。”吉国英脸上流淌着笑容,“全家人一起,过了一个最好的年”。
在高坎村像吉国英这样的搬迁户共有80户,还有30户将入住二期的小二楼。米心镇党委书记郭登高说,政府除了帮他们搬迁外,还帮他们解决生活来源问题。“像吉国英,现在就把3亩土地流转给中药材企业,一边收地租,一边在这打工,还养几只羊,加上老伴在广东打工收入,已经完全脱贫。”
五通村的莫怀学老人也把撂荒的2亩土地流转给了黄晓利,每年分红万把块钱。“在这做工的时间正好和自家农活儿错开,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出去打零工了,最主要的是能照顾患肝病多年的老伴儿了。”
发展乡村旅游,重庆也是大手笔。每年安排亿元以上专项扶贫资金,酉阳长潭村、黔江新建村、云阳清水村、万州区凤凰村、城口兴田村等一批特色村寨脱颖而出。
扶贫先扶智。重庆在武陵山、秦巴山两个连片特困地区,创新开展“五年一贯制职教扶贫”试点,每年针对18个贫困区县的贫困家庭招收500名学生,让他们免费接受中高职学历教育,从进校到出校“零费用”。
“传统农业独木难撑,必须壮大特色产业,让老百姓持续增收,才是拔掉‘穷根’的根本之举。”玉溪镇常委书记黎中华说,除了黄晓利的双孢菇,他们还发展了核桃、花椒、蔬菜、养鱼、养羊等产业。
重庆市农委投入3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1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所在村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市扶贫办对贫困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每户1000-2000元的专项扶持,贫困户参加技术培训免学费、报销交通费、补助一定生活费。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重庆市也注意政策的延续性。脱贫“摘帽”后,对原向贫困区县倾斜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保持补助比例、补助力度总体不变。对专门用于贫困区县的资金,脱贫“摘帽”后3年过渡期保持不变,并逐步规范纳入五大功能区域转移支付体系,不再与贫困“帽子”挂钩。
去年扶贫成绩单,已然说明了一切。
2015年,重庆投入扶贫财政资金达366.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直接用于扶贫和与扶贫相关的补助354.2亿元,18个贫困区县本级财政资金12.2亿元。当年实现80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95.3万人越线达标。
“甩掉贫困帽,走向致富道”,高坎村里的标语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声。水泥路载着村民致富的梦想,蜿蜒在起伏的丘陵上,直通40公里外的潼南城里,接入成渝高铁,西北到成都2个小时,东南到重庆1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