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2016年01月24日 11:32:03来源:南方日报
书写中伊关系全面长期稳定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2016中东之行系列评论⑤
伊朗是习近平主席2016中东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4年再次访伊,对中伊关系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如伊朗总统鲁哈尼评价:“此访必将成为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两国领导人23日举行会谈,一致同意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此为中伊关系新的起点和纲领,夯实互信,增进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中国与伊朗是传统友好国家,中伊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派副使甘英到安息(即今天的伊朗),打通了中国经此至罗马的商贸通道,即古丝绸之路。此后,沿着绵延万千公里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伊友好往来连绵不断,两大文明远行并拥抱,两国人民远行并交好。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可以说,古丝绸之路架起一条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织就了古老文明友好往来的美好画卷。
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正跨越时空,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丝绸之路两端的重要国家,中国与伊朗的关系近年平稳发展,各领域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习近平主席与鲁哈尼总统多次会面,不仅进一步夯实了两国政治互信,并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规划了蓝图;中国积极推动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为全面协议的最终达成贡献了中国智慧;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以及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有很多共同语言。经贸合作蒸蒸日上,中伊双边贸易额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万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18亿美元,中国连续6年保持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人文交往丰富多彩,“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两国人民友谊已经成为中伊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中伊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中伊互利合作大有可为。伊朗能源、矿藏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亟须将发展潜力转化为财富与生产力。中国持续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期。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伊朗反响积极,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一带一路”建设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许多国家提供了与中国携手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机会。伊朗经济面临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机遇,需要大量外来投资、技术支持和建设项目。这为中伊两国深化务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两国进出口贸易、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将迅速发展,将为两国及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伊友好源于历史上的友好交往,源于困难时期的相互扶助,源于重大问题上的无私支持,源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这是中伊友好的经验总结。此次访问则为中伊友好注入了新动力,将推动两国政治、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安全、人文等领域互利合作迈上新台阶。未来,双方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各领域务实合作,要把能源合作作为“压舱石”,在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把互联互通合作作为“着力点”,开展铁路、公路、港口、矿产、通信、工程机械等领域合作,落实好有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产能合作作为“指南针”,加强经济产业政策沟通和对接,引导两国优势互补企业加强合作,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的产能合作格局;把金融合作作为“助推器”,积极探讨研究新的金融合作模式,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内合作。
中国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国,两国在历史上没有战争纠葛,只有悠久绵长的友好交往和精诚合作;在现实中没有根本矛盾,只有始终如一的相互支持和互利双赢。深化中伊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只要双方能乘势而上,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引领,不断提高双边关系和务实合作水平,就一定能书写中伊关系全面、长期、稳定发展新篇章,为古韵悠长的丝路旋律谱写新时代的华美乐章。
南方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