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介绍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中新社北京1月19日电 (陈溯)在外贸遇冷、投资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19日表示,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2015年,两位数增长的消费数据在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中格外醒目。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
进入“十三五”,中国迎来期盼已久的消费型经济时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不少专家指出,不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中国消费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在未来变得更为显著。
“收入情况决定了消费的需求侧,是消费的核心和基础。”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对中新社记者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蔡志洲表示,“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府多方出手提升居民收入将有助于消费潜力的提升。“过去几年,中国用于投资的钱较多,而居民手中的钱较少,比例不均衡,未来两者将实现同步增长。”
此外,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增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工作迅速推进,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邹蕴涵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这将逐步降低居民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减少消费顾虑,增强消费意愿,从根本上解除制约中国居民消费的枷锁。”
除了有收入和社会保障做消费的“定心丸”,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服务业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蔡志洲指出,以往的消费数据仅仅计算实物消费品零售额,并没有将服务类消费数据纳入其中,因此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居民消费情况。他表示,人们对于吃穿用等物质消费是有限的,近年来服务类商品的消费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房租、交通、旅游、在外吃饭、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商品的支出占据了消费的很大部分。”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巡视员赵立东表示,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性化三大转变。
“未来的消费潜力存在于根据需求变化而产生的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表示,商品正向品质化、品牌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健康类产品、文化类产品将越来越多,这些调整都会为消费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网购已经成为消费新业态。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邹蕴涵指出,“互联网+”对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提高了居民消费的便捷程度;二是通过产业服务变革,改善了消费环境。“未来,商品零售的O2O、批发贸易的互联网化以及互联网场景下的服务消费这三大趋势将成为消费需求较快增长的助推器。”
“虽然会对实体消费造成冲击,但整体来看,网购令消费品销售的总体规模变大,增加的部分弥补了萎缩的部分,网购这种新业态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蔡志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