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受访人: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 毅
▇ 采访人:本报记者 曹红艳
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全面阐释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毅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解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时认为,“倡导世界各国一道努力达成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气候协议,构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习主席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主张”。
王毅说,中国所谋求达成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习主席再一次代表中国政府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王毅认为,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但工业化、城镇化仍将持续,化石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还有可能增加。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既要强调发展理念、制度建设和行动方案,又要重视绿色低碳发展驱动。
根据王毅团队的研究,我国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在10年至20年先后达到峰值。因此,今后5年至10年将是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
“许多研究显示,我国的碳排放峰值最有可能出现在2030年前后,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约为110亿吨至120亿吨。”王毅说,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有可能控制在100亿吨左右,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这与我们采取的路径及相关的技术、成本和管理直接相关。
王毅认为,实现中国碳排放控制,应实现政策组合,“我们不能仅仅谈政策目标,而应该把目标与采取的路径、技术、资金、政策、商业模式、管理手段等统筹考虑。”王毅认为,中国实现碳排放峰值取决于综合成本、路径选择和风险分担,如果提前达峰,比如早于2030年,不仅加大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全球福利下降。
“在生态文明框架下,应适应新常态和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规律,以不晚于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为导向,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发展。”王毅建议,以约束性指标包括碳总量、碳强度等为核心,引领能源节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环境友好,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推动目标体系、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政策措施的全面转型,推进低碳、环保的协同控制和协同效益。
“此外,还需制定相关时间表、路线图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分区域、分行业推动实现碳排放峰值。”王毅建议,东部经济发达的优先开发地区力争率先达到碳排放总量峰值,对全国低碳转型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推动工业部门提前实现碳排放问题峰值。
“聚焦自身减排的同时,中国也在为创新全球治理模式进行着探索,这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王毅介绍,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双边促多边措施,利用中美、中欧、中法等形成双边协定来促进多边框架下的谈判,成立南南合作气候基金。王毅认为,应该充分借鉴亚投行的筹备经验,建成由中国发起、多方筹资、广泛参与、市场运作的创新性多边南南合作气候基金,制定更加透明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规章制度,并以此为依托,构建覆盖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另外,我们也希望敦促发达国家作出更积极的减排承诺,并且拿出更多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王毅表示,人们更关注的是这次会议之后将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和治理模式。他说,“希望通过中国的努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塑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更好地实现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球的绿色低碳转型,迎来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