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离京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推动达成新的气候治理制度。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探索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以来,中国相继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和《“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推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重点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进步,有力支撑中国的节能减排。低成本节能降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高了建筑、燃煤发电、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例如,燃煤电厂通过采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每年节煤可达2940万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集成技术的工业应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2010年-201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3.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5.8%,科技创新为节能减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顺应低碳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占到全球的40%。研发出6兆瓦直驱永磁式风电机组样机,风电装机总容量超过2.8万兆瓦,目前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已经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3.3万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并建成中国首例大规模咸水层碳封存示范工程,在矿化发电、驱油、化工利用等方面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
第三,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经济。中国在加快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无到有建立了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测业务系统,研制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及装备在2010年西南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区域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估和优化调度等技术突破,有力支撑了大江大河的防洪抗旱和水资源跨区域优化利用。
面向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都需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重大瓶颈制约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双赢”。
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问题的特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以研究解决。中国将积极与相关国家共建应对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发起区域或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计划,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经验援助。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