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站在时代潮头歌唱

中国新闻中国新闻网 2015年11月24日 11:2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站在时代潮头歌唱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 谭超 摄

  阎肃和第五代江姐讨论剧情。 郭幸福 摄

  国家大剧院阎肃作品音乐会。

  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题: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艺术家阎肃:站在时代潮头歌唱

  作者 陶社兰 李泽鹤

  今年10月14日,新华社公开发表习主席一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那次会上,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艺术家阎肃代表军队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军事文艺“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被肯定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

  从艺65年,阎肃把自己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的华章。他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文艺作品,获得100余项国家和军队文艺大奖,参与策划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央视春晚、全国双拥晚会等100多场重大文艺活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嘉勉。

  18天写出歌剧《江姐》剧本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在修道院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修道院打算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作为未来教父重点培养。日渐长大的阎肃脑子里回响的却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

  重庆解放不久,阎肃进入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迈出了投身革命队伍的第一步。1952年,他两次到朝鲜慰问参战部队。第一次来到抗美援朝前线,最让他揪心的就是“生死一瞬间”。有时,到一个连队演出,头天看到的还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围着演出队有说有笑,可第二天看到的,却是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具具遗体。阎肃心底做出选择:我要当兵去!

  从朝鲜战场归来,阎肃所在的西南团工委青年艺术工作队归建西南军区青年文工团,列入部队建制,他终于穿上了军装。

  1961年,已是空政文工团创作员的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其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

  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一气呵成!然而,剧本写作仅18天,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一年内连演200多场。

  当年11月,歌剧《江姐》正在热演。一天晚上,阎肃刚从剧院出来,一辆吉普车突然停在身边,车上人喊道:“阎肃,上车!紧急任务!”阎肃一愣:“紧急任务?我没穿军装!”来不及换衣服,车子驶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毛主席深为歌剧《江姐》感动,要接见他。

  见到敬爱的领袖,阎肃激动不已。想说问候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想敬军礼,却未穿军装。毛主席笑着向他走来,他手足无措地鞠了个躬,想想不对,又赶紧握住毛主席伸过来的手,憨厚的样子逗得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一番鼓励后,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阎肃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

  被誉为文艺界的“常青树”

  著名艺术家乔羽曾说:“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两只坚实的翅膀,一只翅膀托着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只翅膀载着光辉灿烂的作品。”这句话正是阎肃的真实写照。

  这一生,阎肃把一个个文艺精品送进了艺术殿堂,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把灵魂融入艺术的真情付出。为了创作出真实生动的艺术佳作,他甚至自愿7天7夜“蹲大牢”。

  1962年,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和作曲家金砂、姜春阳、羊鸣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20多位亲人和战友。1966年,为了创作京剧《红岩》,为了切身感受革命者当年在监狱中的遭遇,阎肃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他让工作人员给自己戴上沉重的脚镣,双手也被反铐着。在那间黑漆漆的牢房待了7天7夜,不让说话,不准抽烟,不许走动,三餐吃的是监狱里用木桶装的菜糊糊。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坐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崩断了……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让他在后来创作江姐这个艺术形象时,饱含爱憎、浸透血泪的文字喷涌而出,一个铁骨铮铮的江姐形象跃然纸上。

  如今,歌剧《江姐》已经5次复排,一台戏唱了半个世纪,演出1000多场,成为艺术舞台上一朵永不凋零的红梅。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地位也不那么高了,阎肃用《军营男子汉》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在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在渐渐淡化,他用《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他既能写出京腔京韵十足、大雅归俗、俗中见雅的诸如《唱脸谱》、《故乡是北京》,也能写出像《雾里看花》那样唯美、朦胧、富有哲理的作品。

  有位老友曾经问过阎肃:“大家都说你是文艺界的‘常青树’,你是怎么做到的?”阎肃回答说:“‘常青树’不敢当。我在创作上没有什么窍门,只有8个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阎肃的业余时间,不是读书看报就是看演出,这些都是为了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因为他坚信一条:“五谷杂粮”养人,而他“吃什么都香”,所以有人说他是学问的“杂货铺”。

  阎肃所说的“行万里路”,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他有一条重要体会:生活不会欺骗人,艺术创作一点离不开生活。因此,他总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去接触社会,安排时间下部队采风,以便广泛涉猎知识,开发创作资源。

  以一名普通老兵的标准要求自己

  阎肃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定好目标,再穷尽智慧去实现它,即使成不了精品,也留不下遗憾。在创作中,他常常为一句歌词揣摩几个星期,为一个字茶饭不思。每一首歌词的背后,都是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日日夜夜。“对我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

  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我写完‘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就死活想不出来了。那一句话,难得我满屋子乱转。”阎肃从卧室走到客厅,又从客厅走到卧室。脚底下的棉拖鞋擦着地毯,居然将地毯踩出一道深深的印子来。猛然想起鲁迅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阎肃豁然开朗,“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脑海里灵光般闪现。

  这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作风,使得阎肃的作品一经推出便广为传唱,而且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捧读他的一部部经典之作,不由让人感慨:打磨作品,他也在打磨着自己的人生;投入作品,他投入的是整个生命。

  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阎肃坦言:“在全国没有几个人能和我一样,作协、音协、剧协、曲协、视协,我都是会员。做电视做晚会,最需要这么一个人。我是个杂家,哪样都通,门门都涉猎。你说西洋音乐,我不次于学专业的;你说革命歌曲,我会很多,他们一搞老歌晚会,我张嘴就来。”

  艺术恩师、为人楷模、普通一兵、一颗童心、古道热肠、时尚老头,这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阎肃的形象概括。作为8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阎肃总是以一名普通老兵的标准要求自己。

  2009年,空政文工团彩排舞蹈诗《我们的天空》,中间有七八段的诗朗诵,请阎肃来录。他二话没说,推开手上的事,一会儿就赶到了礼堂,一句一句地朗诵。就这样反反复复录了两天,但用了一两次,导演觉得效果还是没出来,就拿了下来,重新请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录音。快80岁的人了,折腾好几回,白白费了那么大劲,但阎肃哈哈一笑,轻松地说:“没关系,那肯定是用好的哦!”(完)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