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1月15~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主题是“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其中“包容”和“增长”二词充分反映出当前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核心关切。
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全部活动并向世界深入阐述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看法,及中方主办2016年G20峰会的总体设想,充分体现出中国对G20合作的高度重视。
当前,G20所面对的全球经济与安全形势中包含大量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今明两年的会议对于处理潜在危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朝着公平、公正和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以及实现G20长效治理机制化建设并发挥更大作用,都至关重要。
中国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与G20机制更好互动,通过G20框架下的合作推动“十三五”规划与国际大环境更好对接,并作为主办国为2016年会议注入更多活力,给世界带来更多“中国机遇”,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
从经济上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爆发6年有余,世界经济不但没有完全走出危机阴霾,反而又再次出现严重的下行风险。
当前,南北国家各自面临不同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及经合组织等机构近两年接连调降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IMF在一年内连续四次调降全球增长预期,最新一次是在今年10月将2015、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7月基础上各调降0.2个百分点,并称世界经济“回归强劲、同步的全球扩张仍然难以实现”。
从安全上看,当前全球特别是中东等地区安全形势恶化倾向更加明显,或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消极反馈,抑制整体复苏。
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集中式爆发状态,覆盖各主要地缘板块和经济、安全等主要领域。
大国战略博弈明显升温,打破了一些原本相对稳固的平衡,激化或放大了一些原本潜藏的安全问题,甚至可能造成战略性、全局性恶果。
非国家行为体影响力继续上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政府的应对仍不成熟,当前双方或处在达成平衡前最混乱的状态。这些因素不仅导致一些热点问题更难解决,还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失衡。
从G20自身看,其发展深化也面临大量难题。国际经济治理改革、宏观政策国际协调及解决国际失衡是其三大核心任务,但成绩似乎并不理想:
成员国之间关于国际经济治理改革的立场仍然存在明显分歧,亲美阵营希望继续维护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欧洲中心阵营意在重振欧元和欧洲经济,新兴国家阵营则需要更多国际经济治理的实权。
此外,G20议题设置偏向发达国家和执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效性备受质疑,进一步发展存在明显不确定性。
客观而言,G20的确已经到了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从周期性政策向结构性政策转型的关键时期。
但是,诸多难题对以促进国际协调与合作、应对危机为己任的G20机制而言可能并不是坏事。各方应该在解决难题的同时,推动G20合作实现二次飞跃。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2016年将有大量工作值得推进:
一方面,共同面临的问题可以扩大各成员国合作的利益基础,使某些领域的协商变得更加容易。
正如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提到的,在全球贸易增长放缓、WTO多边谈判停滞的情况下,公正、透明、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符合G20成员的共同利益。如此,各方关于推进G20贸易部长级会议机制化的工作可能更容易取得成果。
另一方面,越是在全球经济与安全形势紧张的时候,G20就越受关注,国际社会期待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能够通过协商与妥协,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藉此,可以给G20深化发展带来更多外部动力,避免成为有名无实的“清谈馆”。
各方应该抓住机遇,通过务实合作推动G20机制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是2016年G20会议主办国,中国可推动2016年会议继续坚持治理改革、政策协调与平衡发展的总路线,提升协商合作水平,应对潜在问题。
同时,中国也需要将峰会主题与当前各项内外政策相对接,特别是研究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与G20更好互动,来推动“十三五”规划与国际大环境更好对接,给世界带来更多“中国机遇”。
其中的关键是讲好“十三五”故事:稳定增长是中国给世界最大的机遇。
2016年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肩负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确保2016~2020年以不低于6.5%的年均速度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而从G20首次会议开始,推动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和强劲增长一直就是G20的核心主题,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会议更是直接提出到2018年前使G20整体GDP额外增长至少2%的目标,本届会议的主题仍然是增长。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10.4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达13.3%,2011~2014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为世界带来大量投资机遇。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实现G20核心目标、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中国送给全球投资者的“大礼包”。(韩立群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