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央视评论】全面放开二孩:“生得了”如何还能“养得起”?

央视评论_首页央视新闻 2015年10月30日 22:4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全面放开二孩”这条消息的“穿透力”极强。围绕这个话题的热议,真是做到了五中全会提出的“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在乍听到此消息的新鲜、欣喜过去之后,很多人开始琢磨下一个问题:“生得了”二孩了,“养得起”二孩不?

(图片来自CFP)

(图片来自CFP)

一对夫妇生不生第二个孩子,真正的决定权,不在国家手里,也不归“五年规划”操心,而在咱们每家人自己手里。而“养得起”还是“养不起”,则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如果“养不起”成为普遍担忧,那么,“生得了”新政就会大打折扣,人口政策调整的初衷就难以实现。

家庭因素归各家内部讨论,社会因素则要靠公共政策做调整,对相关公共资源做有针对性的配置,同时也引导市场力量去决定相关市场资源的配置。

首先,不必一惊一乍,“二孩”们不会马上扑面而来。“全面放开二孩”新政从中央决定,到最终落地,还要依法依规走完国家治理所需的必要过程。大可不必以应急的心态,仓促调整公共政策。而需统筹谋划“全面放开二孩”给近、中、长期带来的递进式影响,做好针对未来5年、未来10年、未来20~30年影响的前瞻性评估、调整。

其次,要对适龄生育人群的“生二孩”意愿做准确判断。直接把“不愿生”归结为“养不起”,是不理性的、情绪化的说法。从现代文明的普遍规律看,世界各国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后,生育意愿普遍降低;从工业文明进一步向信息化文明迈进过程中,生育意愿会再次走低。从我国实际看,高知识、中高收入群体的生育意愿也相对走低。对这种大趋势,恐怕我们得习惯和适应,可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其带来的社会风险,但不要期望逆势而动。

第三,“生得了”是绝对的,“养不起”是相对的。待新政走完法律程序落地后,适龄夫妇们拥有“生得了”的稳定权利。而“养不起”则始终是相对的——从家庭内部来说,多一个孩子确实要多付出很多精力财力,但也并非“养一个娃”的成本乘以2那么简单,更何况多一个孩子后给家庭实际生活和精神世界带来的长远收益,也在可预期之内。

从家庭外部的社会环境来看,国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改善民生努力的多年积累,不能被完全忽视。随着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稳步提高,政府负责的起“兜底”作用的社会保障网在“十二五”期间已初步编织起来,而医改、教育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重大改革都不是徘徊在门口,而是已推进到攻坚阶段。这些,都让“养不起”实质上是相对的。

如何打消符合政策家庭“养不起”的顾虑?

针对“养不起”担忧中的合理成分,对很多公共政策也要作出新的安排。至少包括——

新政落地后“二孩”生育高峰,甭管有多高,毕竟会出现。这势必对现有的妇幼卫生资源,对若干年后的基础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带来增量式的新压力。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各级政府在安排公共财政支出时,必须考虑这个增量。而与此同时,老龄化人群还在继续扩张,对这个人群的公共资源投入也得继续增加。换句话说,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将进一步向“两头儿”——娃娃们和爷爷奶奶们倾斜。

“倾斜”的方式,既包括发展动作——比如从普及9年义务教育前进到普及12年义务教育,加大基础教育的社会投入,从而降低家庭投入压力;也包括改革动作——比如深化医改以提高对老人孩子的医疗服务水平、报销水平,比如深化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化育儿机构、养老机构等。

“养不起”的压力,正是深化改革的动力。要“养得起”,绝不是国家包办。五中全会强调“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放在“二孩”一事上来看,涵义就是:由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来提供“养二孩”的社会医疗教育保障基础,由更体现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提供“二孩”成长的未来通道,由每一个家庭获得的更稳定就业、更多收入来增加“养二孩”的家庭内部底气。

“养二孩”,你准备好了吗,社会准备好了吗?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