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一图解读】又陷“霾伏” 不得不警惕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央视评论_首页央视新闻 2015年10月14日 21:5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日前环保部发声,据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表明,秸秆焚烧污染是造成秋季雾霾的元凶之一,建议高度重视秋季秸秆焚烧污染防控工作,问责情况将向社会公开。昨日,“焚烧秸秆”遇逆温天气,成都及其周边12市区连片重度空气污染。

  秸秆焚烧引起的霾天气和空气污染事件成为秋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什么秸秆焚烧污染问题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原因在于,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秸秆利用率急速降低。

  一边是个别农民,一边是政府上演着烟与火,攻与守的全民禁烧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死看硬守,以罚款、拘留等强硬手段震慑。然而禁烧形势难言乐观,秋霾还是来了。

  然而秸秆并未百无一用,除了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做有机肥料外,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良方也有很多。

  然而,由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不到位,秸秆发电、秸秆压块做燃料等新技术并未大规模普及。很多地方秸秆仍然利用途径少,大部分秸秆没有出路。

  秸秆综合利用“问计”

  在全国面临秸秆焚烧污染的困境之时,我们不难看出,“ 只堵不疏”仍是禁烧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禁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甚至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死看硬守并不是长久之计。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疏,即加强综合利用才是秸秆的真正出路。那么,秸秆综合利用这张牌到底该怎么打?

  秸秆产生于一家一户,但对其做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不能一家一户地做。政府既不能对秸秆处理撒手不管,也不能大包大揽地用有限财政资金直接做。按照“四两拨千斤”原则,政府应在秸秆处理上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市场主体,设定合理的投入产出回报机制,以政府有限投入带动秸秆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秸秆富产地区农户合作社等建设,也可增强秸秆处理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