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十二五”经济成就:科学思维引领中国经济砥砺前行

中国新闻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3日 10: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开栏的话

  “十二五”,五年,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小小片段,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

  这是一抹绚丽的亮色,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中国经济砥砺前行;这是一场渗透着智慧和勇气的探路,顶层设计与基础布局相融合,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触及中国社会庞大的肌体;这是一次满载希冀的出发,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我们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迈出关键一步。

  当中国人均GDP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化率增至54.77%,当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在广袤大地飞速延伸,当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各领域改革多点推进、全面开花……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中国速度,更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聚焦“十二五”·新生活新变化》栏目,与您一同回眸,盘点收获,展望未来。

  五年,弹指一挥,却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3828万套保障房拔地而起,10.8万公里高速公路、1.8万公里高速铁路驰骋中国大地,54.77%的城镇化率更折射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五年,白驹过隙,却足以涵养一个国家的精神——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中国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下务实笃行,收获信心。

  担当的勇气:创造崭新奇迹

  【数据】“十二五”前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GDP总量增长到63万亿元。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中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危机后,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德国年均增长分别只有1.1%、0.1%、0.7%,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也分别只有3.6%、3.0%、1.3%、6.9%。

  今年上半年中国依然保持7%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量增”只是其一,“质优”更为关键。五年前,“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首篇,而五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孜孜以求的调结构、转方式正在主动破题——

  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多依靠服务业。2008—2014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从13.1万亿元提高到30.7万亿元,扩大了2.3倍,在规模上实现倍增。从增速看,21世纪前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徘徊在40%左右;2013年这一比重增加到了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长8.3%,占GDP比重上升到52.5%。从区域结构看,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从蓝图变为现实。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中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1至8月,外商投资增长了9.2%,其中服务业的外来投资增幅高达20.1%。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成绩得来实属不易。“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以敢于担当的勇气破解改革与发展难题,中国经济正在创造崭新奇迹。

  改革的锐气:释放制度红利

  【数据】“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改革之广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截至目前,国家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1/3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投融资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

  一方面,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体现了改革的锐气。两年多来,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新的中央定价目录中,定价项目将减少到20项。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限制类条目由79条减少到38条。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双创”政策落地,市场活力大大激发——调查显示,有68.78%的大学生表示对网络创业充满向往。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企业继续保持每天1.1万户。

  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自贸区的扩围升级到“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实施——改革,正以破竹之势纵深推进。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多点开花,汇聚合力。

  这是一场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的全景式改革,更是一场体现了高超智慧和艺术的改革实践。

  城乡养老金并轨、公务员工资改革、基础设施提速,每一项都少不了增加财政投入;而改革税收制度、告别土地财政,又难免减少财政收入——“一增一减”怎么平衡?宏观调控要稳增长,但不断袭来的雾霾又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才能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如何协调……既要谋子,又要谋势,这都需要以辩证思维破解“两难”问题。改革的辩证法体现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放权不是不管,而是既管理又服务;改革的辩证法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划分上,重新分配财税“蛋糕”,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更加匹配;改革的辩证法体现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从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既体现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贡献大小的差别。

  “改革创造了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也将创造带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红利。”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春丽说。

  民本的底气:共享发展成果

  【数据】“十二五”期间,国家财力稳步提升——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为103740亿元,2012年达117210亿元,2013年达129143亿元,2014年增至140350亿元。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当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今年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仅增长4.5%,增速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同比增幅却在两位数以上。教育支出增长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9.2%;粮食产量今年有望实现“12连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虽然财政增收乏力,但民生投入却显著增长。住房保障投入加快落实。2011年到2014年已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230万套,截至今年8月底,2015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98万套,超额实现“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的目标任务,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绽放笑颜。

  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新增就业却不降反增。2011年至2014年,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19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4500万人的目标,城乡就业人员增加到7.7亿人。社保扩面提标加速,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建设持续完善,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11年上调,近8000万退休人员直接受益。

  从评判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看:201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连续六年下降。从收入指标看,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589美元,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GDP增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五年快于城镇居民,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

  公平,体现于制度,也体现于机会。截至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多万个孩子,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扩大。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31个省份开展大病保险,医疗公平正在稳步推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执政者对民生的深厚体察无疑是最重要的底气和信心之源。凝聚民心民力,以科学思维引领改革创新,必将引领中国经济迈入又一个崭新境界。 (本报记者 冯蕾 邱玥)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