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九一八”是国难、国耻、国殇。弄清当时为什么失败,也就能明白今日要怎么成功。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4周年纪念日。在抗战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下,对于“九一八”的教训,才能看得更深刻。
“九一八”是国难。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通过移民输入、经济渗透、调查研究等手段觊觎东北。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曾专门向内阁进言:“如随年积月累,得以移入大量人口,满洲则在事实上成为帝国领土。不仅在以后归还之场合我之利益确定不动,而且或许出现最终不必归还之情况。”这已经把日本染指东北的步骤说得明明白白。
但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侵略者,永远不会满足以非军事手段攫取利益。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自编自导炸毁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于中国军队,突然袭击并侵占了沈阳城和东北30多座城市。这一天因此成为日本大规模武装侵华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正式发动侵略之日。多年来,中国不少学者坚持认为“九一八”事变实际上拉开了二战序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九一八”是国耻。当时多数日本人觉得,对东北实施军事侵略,定会引起两国正式宣战。但事件的直接策划者、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却认为,占领“满洲”中国政府不会打仗。“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是关东军校级军官策划的一场“豪赌”。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事后发现计划竟非常顺利,才马上宣布了支持。
如果遭到中国军队的抵抗,侵略者也许不会肆无忌惮下去。日军当时在南满铁路驻扎的兵力不过1.7万人,事变后紧急增援,参战者总数也不足4万。而东北留守部队却有25万之多。实力对比不弱,却因上有“不抵抗”政策,下有“不迎战”决策,导致东北不战而失。精神上一旦成了俘虏,等待在前方的就只有耻辱了。
“九一八”是国殇。东北沦陷,让抗战志士不屈不挠,抗战呼声开始沸腾。杨靖宇被日军逼入绝境时,仍不忘刺醒麻木的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张恨水在《弯弓集》中题诗疾呼:背上刀锋有血痕,更未裹创出营门。书生顿首高声唤,此是中华大国魂。知耻而后勇,国要是没有了,魂要是不在了,即使高大强壮如阿喀琉斯,也难挡射在脚后跟上的箭。
抗战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涉及资源调动、精神振奋、民心凝聚的总体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这一天就已经正式开始。习近平主席在9月3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胜利的到来是曲折的。无论抗战精神的奋起,还是抗战力量的汇聚“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岁月,都是重要的准备期。
理解14年的抗战,有助于我们认真地反思抗战历史的得失,看清民族复兴的来路与去路。历史学家胡绳说过,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是如何使中国近代化。抗日战争显然与这两个问题都密切相关,解决这两个问题也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识。
“九一八”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永远的历史之痛,除了当时处于饱受帝国主义蹂躏和压迫的地位,也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未形成现代化的资源调动和生产机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政治力量尚未壮大、中国社会尚未完成启蒙现代意识的国民改造。而这些制约,恰恰是在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得到改善,使中国能够以一个追求现代化国家的精神面貌应战日本,最终夺取了胜利,也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局。弄清当时为什么失败,也就能明白今日要怎么成功。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把纪念活动中收获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力量,转化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大正能量,转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际行动。越接近目标,越应该万众一心。把奔向现代化的路途走好走稳,才是我们这一代对历史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