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我们的父亲、丈夫为中国而战——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国际新闻新华网 2015年09月03日 04: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戴盈 郝亚琳 喻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前夕,北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新闻发布会,坐在台上的不是发言人也不是政府官员,而是70多年前在抗战中与中国人携手而战的国际友人,以及他们的遗孀、后代。他们带着对战争的回忆,更加珍视今日之和平。

  筒井健史:我的父亲是八路军

  筒井健史1951年3月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并在那里生活了8年。但直到1986年,他才知道父亲筒井重雄在抗战中跌宕起伏的命运。

  筒井重雄曾经是日军飞行员。在一次轰炸机执行任务途中,由于机械故障飞机迫降在山东,成为了八路军的战俘。

  筒井健史说,父亲在八路军的劝服下,逐渐认识到日本发动战争的错误,他想帮助八路军。“我父亲生前常说自己有三个故乡,一个是出生的群马县,一个是后来生活的长野县,还有一个就是彻底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中国。”

  筒井重雄加入了八路军。战争结束后,还有很多侵华日本兵不相信战争结束,仍负隅顽抗,筒井重雄和八路军一起劝降。“也曾有日本人质疑父亲的举动,说你是日本人怎么能帮助中国人?和父亲一起的人也曾遭到过枪击。”筒井健史回忆。

  1946年,在牡丹江要建立中国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筒井重雄担任教官。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7架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其中不少飞行员都是筒井的学生。

  1986年,中国空军建军40周年,邀请老朋友筒井重雄访华,筒井健史才从父亲口中第一次得知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正是这一年之后,筒井重雄才开始在日本各种公开场合谈论抗战历史。

  如今,筒井健史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说:“我的父亲已经逝去,我要带着父亲的记忆,继续为中日友好努力。”

   飞虎队老兵艾伦·拉森

  “71年前的9月1日,正是我踏上中国土地的日子。”91岁的艾伦·拉森非常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拉森在1944年随第35照相侦察中队从印度飞抵中国,作为陈纳德将军飞虎队的一员,参与到了中国抗击日本的空战中。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克莱尔·李·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罗斯福政府给予支持,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

  拉森的加入是在抗战最后两年,他和队友威廉·迪柏用柯达相机为战火中的中国留下了彩色相片记忆。《飞虎队员眼中的中国》图集近几年先后在美中两国面世。与升空阻击日军疯狂的攻击相比,这些地面上的照片更充满着人间烟火的气息,记录着中国老百姓的笑脸。

  “我的母亲想方设法从美国给我寄来了一个洋娃娃。她想可能会有哪个中国小女孩需要这个洋娃娃。”拉森回忆,当时他已经随飞虎队离开昆明,到达战时陪都——重庆附近驻扎。最后,他将洋娃娃送给了小女孩“嘟嘟”(音译),她的母亲是昆明空军总部附属医院的护士。

  当美国记者问拉森,如何看待中美这对二战时的盟友如今的关系?拉森说:“70年后,也就是去年,嘟嘟来美国找到了我们家,她带着她的丈夫。那天,正好是我90岁的生日,有很多人都来参加聚会,我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二战时中国和美国曾经是亲密战友的往事,这就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

   遗孀:凯瑟琳·史蒂文斯

  拉森在中国参战的那一年,凯瑟琳·史蒂文斯(夫姓)出生在美国。后来,她嫁给了另外一位飞虎队员、美国前临时参议长泰德·史蒂文斯。

  “作为一个在加利福尼亚州长大的男孩,泰德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飞行员。”凯瑟琳·史蒂文斯说,这个梦想在二战实现了,泰德加入了飞虎队,在中国-缅甸-印度支那战场服役。他驾驶着C-47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

  正是因为这一段生死与共的经历,使泰德·史蒂文斯在后来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实现中美关系友好。他曾担任阿拉斯加州联邦参议员,并创建了美国国会和参议院对华交流机制。

  1980年,史蒂文斯夫妇新婚蜜月来到了中国,这是自泰德1949年离开后,第一次回到阔别已久的、与中国人并肩战斗过的地方。

  “我记得泰德在一次采访中对记者说,我们这代人在美国被称为是最伟大的一代人。当时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中国,加入了一场现在看来是被人们遗忘的战争。我们当初的战友已经不多了,能够回忆起那段黑暗历史的人也所剩不多了,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看我们当时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我们不愧被称为是最伟大的一代人。”她说。

   法国医生贝熙业和法国医生贝石涛

  5岁的时候,让-路易·贝熙业和母亲吴似丹乘坐火车前往法国南部,他走进车厢看见了两个日本人。他对吴似丹说:“妈妈,我不要坐这节车厢,日本人坏。”

  让-路易·贝熙业的中文名叫贝石涛,他是一名心脏科医生,而他的父亲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1913年,41岁的贝熙业来到中国,作为一名海军军医,供职于法国驻中国使馆,他曾先后为袁世凯等3位中国总统服务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贝熙业在北京,也是最早见证日本侵略中国的外国人。

  抗战时期,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骑着驮满药材的自行车,从北京城出发骑行30余公里,把物资运到西山,再辗转将药品、医疗器械从日占区送往晋察冀边区。

  不过,出生在1955年的贝石涛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在中国的伟大经历,在他3岁时,贝熙业就去世了。

  “我的父母亲相识于战后,他们的忘年恋,相差有50多岁。”贝石涛说,母亲是学美术的,毕业于辅仁大学。抗战时期,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度日艰难。所以,母亲并不喜欢日本人。

  “我现在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说日本人坏,只是战争给每个经受过的家庭都留下了某种印记。”贝熙业说。

  “在法国,并不是很多人知晓抗战这段历史,人们更多的是知道日美之间的珍珠港事件和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抗战纪念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重申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曾经遭受的苦难,也是向未来的一代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爱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贝石涛说。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