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提起科幻电影,观众都能如数家珍:《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星际穿越》……但很难说出一部象样的中国科幻电影。在动辄几亿大制作几亿票房的大片时代,人们不禁追问:中国为什么拍不出科幻大片?昨天下午,科学史专家江晓原在上海书展推出新著《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出版人沈昌文、影评人毛尖助阵。
随着中国科幻电影《三体》的投拍,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科幻元年”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江晓原认为,“中国科幻元年”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国本土科幻大片来开启。江晓原在本书中所探讨的科幻电影的独特价值——反思科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观影的新思路,让读者重新认识科幻电影。更重要的是,为科幻电影以及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等等,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纲领和思想资源,每个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创作者从中都会得到启迪,找到灵感。
作为科幻作家,刘慈欣和科幻电影有着不解的联系,他说自己虽然没有江晓原看那么多科幻电影,但也看过不少。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中国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了一些什么东西?对此,刘慈欣回答是,“ 缺少对科幻概念的认识,以及情怀。”他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也不缺技术,做3D的技术。现在国内的3D技术无论是设备的先进程度还是做3D人员的技术水平都不比好莱坞的差。“我们的科幻电影到底缺什么呢?我觉得最缺的一个东西就是科幻的情怀。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对科幻的认识。从我这四五年来参与这些电影的策划和制作来看,我感觉中国电影界对科幻是什么没一个明确概念,更缺少这种情怀。”
说到中国和美国科幻电影的差距,有种说法认为美国只有200年的历史,只有向前看,只能幻想。对此,刘慈欣不这样看,“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准确,不能拿一个国家的年龄来对比他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之上的,欧洲文化的渊源流长不比中国文化短。同时,美国作为一个文化大熔炉,首先他把很多的民族文化融入进去,因此他在向前看,向外面看,向太空看,这就是科幻的情怀。”
扬子晚报特派记者 蔡震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