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金宇澄《繁花》“最好看的上海小说之一”
格非《江南三部曲》“一个世纪中国精神的衍变”
王蒙《这边风景》雪藏40年首次出版
李佩甫《生命册》追溯城乡变迁的轨迹
苏童《黄雀记》“残酷青春故事”
茅盾文学奖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设立,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作为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奖,茅盾文学奖一直备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高度关注。
自1982年开评至今,评选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力作,为激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1年起,李嘉诚先生开始赞助,奖金从5万提升到50万。
王蒙 格非 苏童等名家获奖,奖金每人50 万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张杰)第九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在北京揭晓,获得该项殊荣的名单为(以得票多少为序):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等5部长篇小说。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今年3月15日启动,4月30日结束。评奖范围为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加74部,但获奖作品仅有5部,被称为史上最惨烈的角逐。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对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深入讨论,经过5轮投票,于8月12日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3天公示。8月16日,经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了实名投票情况。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并由北京市方正公证处公证。
有关人士认为,五部获奖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艺术水准,体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态势。据悉,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于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
金宇澄生于上海,1988年任《上海文学》小说编辑,主编《漂泊在红海洋》、《城市地图》等,现为上海作协理事,《上海文学》常务副主编。以《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在此前,华西都市报记者也专访到金宇澄。
华西都市报:您的小说中对语言特别重视。您这种自觉性,是怎样形成或是由什么契机触发的?这跟您做了几十年的文学编辑,看过太多作品有怎样的关系?
金宇澄:这个小说是被话本、方言、口语、标点、网络初稿等方式触发的,原因是我一直想做一种实验——当下小说跟旧文本之间,还有没有扩展的空间?确如你提到的,长期做这一行,我看了太多的小说来稿,积累了不少疑问,这个角度也是一般小说家、评论家不了解的,因此《繁花》照这些疑问写出来,等于是在小说编辑位置上做的一种建议。
华西都市报:很多人看了《繁花》后会忍不住说,您的水平,完全可以直接做专职作家啊,而不必为他人做嫁衣裳,做了几十年文学编辑。您是怎么想的?
金宇澄:专职作家够多了,包括每年出版四五千部的长篇,不是《繁花》,我大可不必写了,没有连续写下去的习惯,也是有意义的写作,写一部小说可以了——各人的做法是不同的,等于东北的气候里只能种单季稻,南方连种双季稻或三季稻,条件的限制。
华西都市报:在《繁花》的开篇,您提到了王家卫电影《阿飞正传》结尾的场景,文字传达出和表现的都是上海情调。您怎会想到以这样的设置作为全书的“引子”?是否意味着,《阿飞正传》是您写这部小说的灵感源泉?
金宇澄:在香港书展上我曾跟王导就《繁花》做对话,我对他这样说过,“《阿飞正传》结尾,是《繁花》的开始。”是即兴这样讲的,事后想想也对——《繁花》的兴趣,比较接近片尾梁朝伟的效果,他站在昏暗阁楼里,仔细照镜子,梳头,数钱,准备出门通宵打牌,这是一种我熟悉、陌生的上海生活影像,随遇而安,吃吃喝喝的姿态,也代表了上海,上海仍然是上海,但角度对象变了,关注点就完全改变,这样的变,会发现平素少见的小说人物和故事。
华西都市报:《繁花》出版一年后,应该有很多影视公司想买影视改编权,王家卫最终如愿,他在香港书展说,他很感恩,他公司并不是财力最深厚的,您却答应给他拍。您是怎么考虑的?什么原因让您对王家卫这么信任?
金宇澄:去年冬天跟王导第一次见面,感觉像是碰到了老友,以后几次见面都很谈得来,他甚至找到了我1990年代绝版的小说集去看。对我,对城市,尤其对上海,他都有独到的理解和情感,我非常信任他。
华西都市报: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题材进行写作的作家有很多,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各有特色。在您的写作中,作为文学表现对象的上海,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金宇澄:简单讲就是上海的普通民生,一般都隐在暗处,这范围里没有文艺腔,没有更多的文学想象,大多是实实在在反抒情的俗人和俗事。《繁花》始终是要避免沦落到某一种“上海题材”的固化模式里,只使用传统方言的俗世手段,口语对话,不设高潮,不用西方式的连贯,也不议论和判断,置身事外,我个人觉得,这才是一种真实的民生面孔,力图在这个角度保持文学的纵深感和叙事特点。
获奖感言
格非:给自己“鼓鼓劲儿”
华西都市报记者第一时间电话采访了得票数第一的格非,电话中他的声音淡定又难掩欣慰的喜悦,“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作家,最大的梦想肯定不是得奖,而是写出非常精彩的作品。但同时,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得奖都是一个好事。因为奖项代表的是肯定。而这种肯定,对作家的信心鼓舞是很大的。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个奖项对我今后的作品,起到最大的作用是鼓鼓劲儿。”
对于一同获得此次茅奖的其他四位作家,王蒙、苏童、李佩甫、金宇澄,格非说,“我跟他们都很熟。能跟他们一同获奖,是我的荣幸。”
苏童:50万奖金不是重点
获奖名单公布后,华西都市报记者连续拨打了几次苏童先生的电话,对方才有间隙时间接通。谈到获奖感受,他说:“得奖当然感到很高兴。文学奖是对作家作品的褒奖。尤其是茅盾文学奖,这几届被评论界和读者认可的口碑,影响力都越来越高。获奖作品公认的作品品质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公认。我很高兴成为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群体的一员。”
提到茅盾文学奖的奖金数额有50万之多,苏童哈哈一笑,“这个奖金是挺多的。但奖金真的不是重点。而是为这个奖项的公信度、荣誉感。很多读者这么多年喜欢我,得奖对我是肯定,对喜欢我的读者也是一种肯定。”
苏童还向华西都市报记者透露,他的获奖作品《黄雀记》自两年前出版后,虽然不算难卖,但也肯定称不上畅销,“总共也就七八万册。我相信,任何一个作家,都想拥有更多的读者。鉴于茅盾文学奖的高度公信力和在纯文学读者心中的地位,会对作品的普及宣传起到不小的作用,让更多的读者知道、看到,并进而喜欢这部作品。这才是最让我欢喜的事情。”
有趣的是,心情很好的苏童,听闻记者是来自成都,笑着说:“我很喜欢成都,去的次数也较多。希望有机会到成都跟读者交流。”
获奖作品简介
1.《江南三部曲》是作者呕心沥血十余年,深入思考并描写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知识分子等问题的系列作品的三部曲,分别是《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人面桃花》写的是民国初年的知识人对精神世界和社会理想的探索;《山河入梦》写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社会实践,而《春尽江南》则对准了当下。
作者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2.《这边风景》是王蒙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作品。2013年4月底才首次出版。在《这边风景》的首页上,王蒙写下了这样的献词:“纪念我的初恋情人,我的终身伴侣,与我共同经历了这一切的一切,并一再鼓励我写下了此作的永远的崔瑞芳吾爱。”可叹的是,这部作品被雪藏在柜橱里近40年,直到崔瑞芳女士去世的前两日,才被儿子王山无意中翻找了出来。妻子的离去与尘封之作重见天日,勾起了王蒙无限感怀,他“重读旧稿、悲从中来”。
3.《生命册》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全书采用放射性结构方式,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一个村庄五十年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
4.《繁花》自2012年在《收获》杂志连载之后,即引起文坛轰动,被誉为史上最好看的上海小说之一,甚至有评论者将其与张爱玲小说和《红楼梦》相提并论,严歌苓、王家卫都公开表示对这部作品的欣赏。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经由金宇澄的讲述,一衣一饭的琐屑,皆有了情致……他把传统资源、方言叙事、现代精神汇聚于一炉,为小说如何讲述中国生活创造了新的典范”。
5.《黄雀记》讲的故事并不复杂,基本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引发的命运纠结史。苏童延续自己小人物叙事风格,重回其一生写作的“文学原乡”——香椿树街,用读者熟悉的“苏式”文笔风格书写一段爱与伤害交织的青春残酷、心灵成长故事,也是一个“关乎罪与罚,关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生存境遇”的故事。
本组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