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回到延安 70年后再度唱响《黄河大合唱》有何时代意义?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5年08月08日 11: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甲铸 实习生 白阳)一部音乐作品在诞生76年之后,为何屡屡被海内外华人不断唱响?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为什么要再次重唱这首伟大的声乐作品?

  8月7日下午,延安鲁艺文化园内,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唱响。鲁艺文化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妮接受了央视网记者专访。

  1939年2月,诗人光未然随抗战演剧三队来到延安,他在途经壶口瀑布时为其壮美的景色而震撼,从而写出了诗篇《黄河吟》。他在延安朗诵此诗时,触发了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冼星海的创作灵感,此后六天,冼星海忘我创作中,成功完成谱曲。4月13日《黄河大合唱》首次公演,全场为之轰动。

  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冼星海正在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那么,鲁迅艺术学院在抗战时期发挥的是怎样一种作用呢?

  “鲁艺在抗战文艺的地位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艺的一个堡垒和中心。毛主席高瞻远瞩用鲁迅的名字来命名,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向,他是新文化的舵手,就像一杆红旗。鲁艺先后创办了6期,本部培养了1000多人,它紧密和抗战结合,抗战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人才,在当时它有着明显地辐射作用,辐射了整个陕甘宁边区,辐射了晋察冀根据地,辐射了全国的抗日根据地。延安的一部作品会迅速地到各个根据地去演,包括国统区的舞台上,鲁艺就是延安文艺的一部大旗。”刘妮介绍。

  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量的爱国人士,进步青年进入延安。刘妮介绍,就是在这个时期,冼星海来到了延安。

  作为南方出生并在法国长期留学的进步青年,到延安之后,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物质条件没有难到冼星海。当时正值延安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冼星海也会拿起锄头去田里开荒种田。

  “他因为了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激情,所以他的第一个大合唱作品是《生产大合唱》,之后和光未然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刘妮介绍。

  1939年春天《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之后,传播非常快,传到抗日前线,传到重庆,40年代还曾经传到美国去唱。“这首歌曲在抗战时期是一部激励抗日军民的一个精神力作,也是个号角。”

  刘妮说,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黄河大合唱》的精神价值已经远远不止一首歌曲那么简单,对海外华人而言,它是华人们团结奋进、自强自立的一个象征。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力作。

  对于中国网络电视台组织的这次网络众筹《黄河大合唱》活动来到延安,刘妮认为,活动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是一种寻根,是寻找《黄河大合唱》的精神源泉。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