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走进“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纪念馆

央视网报央视网 2015年07月15日 18:1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方大曾纪念馆

方大曾纪念馆

  央视网特稿(记者 徐辉)78年前,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方大曾第一个将这一消息通过媒体告知世界。2个多月后,方大曾在保定市蠡县失踪,但后人一直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

  78年后的今天,方大曾纪念馆在保定市光园落成。市民、学生自发来到这里,以纪念这位“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第一个将“七七事变”告知世界

  方大曾的摄影器材随着他一起失踪了,现在展出的是当时方大曾所使用的同款照相机。

  方大曾的摄影器材随着他一起失踪了,现在展出的是当时方大曾所使用的同款照相机。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出生于北京,父亲在外交部工作,他从小喜欢摄影。18岁,方大曾就读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方大曾在天津的“中外新闻学社”担任摄影记者。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时,方大曾到前线采访,并署名“小方”发表报道。

  北平沦陷后,方大曾受聘于上海《大公报》,成为一名战地特派员。此间,他陆续发表了战地通讯《前线忆北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南》等作品。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25岁的方大曾立即赶赴宛平、长辛店一带,来到卢沟桥,深入前线采访。

  方大曾采写的通讯《卢沟桥抗战记》在《世界知识》杂志发表,随即被中外媒体引用,让世界了解了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战争。他拍摄的摄影专题报道陆续在媒体刊发,影响甚广。

  方大曾的文字和图片报道,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引起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关注,他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不曾停歇的寻找

纪念馆一侧摆放着方大曾用过的皮箱,以及冯雪松为纪念和寻找方大曾出版的书籍。

纪念馆一侧摆放着方大曾用过的皮箱,以及冯雪松为纪念和寻找方大曾出版的书籍。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踏上寻找方大曾之路始于1999年,源于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陈申的一纸传真。

  在传真上,冯雪松第一次读到了方大曾的名字。出于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直觉,冯雪松决定寻找那个曾经在抗战报道中影响深远的人。

  冯雪松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先后两次沿着方大曾通讯报道中提及的保定、石家庄、太原、大同、蠡县的最后路线进行寻访拍摄,行程数千公里,访问了100余位战争亲历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同行。

  之后,冯雪松出版了多本书籍,向人们介绍方大曾,并以此继续寻找线索。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表示,冯雪松的专著把方大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7月7日,在冯雪松的推动下,方大曾纪念馆在保定市光园落成,方汉奇先生为纪念室题写匾额。

  不能让那段历史淹没

崔荣秋和爱人冒雨专程来到方大曾纪念馆参观,缅怀“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

崔荣秋和爱人冒雨专程来到方大曾纪念馆参观,缅怀“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

  7月14日,央视网记者来到光园。纪念馆面积不大,方大曾铜像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创作捐赠,摆放在纪念馆正东。纪念馆内有方大曾的生平、作品和寻找足迹等珍贵史料。纪念馆一侧是一个旅行箱,由方大曾亲属捐赠,是他唯一的存世物品。

  记者采访中遇到了正在参观的崔荣秋和爱人。崔荣秋65岁,专程冒雨十余里来到纪念馆缅怀方大曾。她觉得,纪念馆落成意义重大,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物证。“特别佩服记录历史事实的人,他让中国和世界人民直观的了解了那场战争。”

  据保定市抗战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冉白正介绍,纪念馆落成后,不断有市民、学生专程赶来参观。“在市民‘走进来’的同时,我们也会做很多‘走出去’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方大曾,了解78年前的那场战争。”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