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四个全面”彰显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

中国新闻瞭望新闻周刊 2015年06月30日 16:1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明确展示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非常清晰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文/毛胜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历程,拥有8000多万的党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探索和奋斗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曾遇到种种困难,但最终都能披荆斩棘,充满生机活力地不断前进。联系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一些多年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垮台的情况,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总是朝气蓬勃,为什么始终坚强有力,为什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见仁见智,可以从不同视角得出不同答案,但最根本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三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明确展示了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非常清晰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四个全面”书写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做到了“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1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强调“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回答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到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如他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说,“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所以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将他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概括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进行了阐述,指出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强调“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习近平同志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战略方向、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反复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必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当今中国的历史条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新的“相结合”,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到新的高度。

  “四个全面”体现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遵循这样的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事情做工作的基本尺度。

  恪守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然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四个全面”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尤其是作为战略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完全契合的。为了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切实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5年6月16日,他在贵州考察时更是语重心长地说,“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本文来源:瞭望观察

  “四个全面”的其他三个“全面”,根本点同样是为了人民群众。具体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要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团结人民、造福人民,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简而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也可以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四个全面”反映了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关键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很少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已经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就在于其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始终将之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抓,从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僵化不变的,必须要适应新形势,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抓好党的建设,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出于这种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八大刚刚结束二十天,就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率先垂范,带头落实,形成榜样的力量。从2013年6月开始,一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自上而下有序展开,有力整治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全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活动取得的重大成果,深刻总结了活动的成功经验,同时强调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因此,他要求全党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

  “四个全面”的形成,特别是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同志继续探索党的自身建设,确保“走在时代前列”,锻造“主心骨”和“领导核心”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在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并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鲜明地提出“六个更加”,即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切实做到“为国家增创更多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祉,为民族增添更多荣耀”。

  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党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危险”,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六个更加”,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当前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面从严治党”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这两个“轮子”有效转动,成功抵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真正做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从严从实,“只有严要求、动真格,真实抓、抓真实,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为此,习近平同志2014年3月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的提出,树立了当代共产党人行事做人的根本准则,也成为衡量党员干部新的时代标尺。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2015年3月开始,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是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再添把火、再加把力,延展和深化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既巩固扩大从严治党的成果,又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在继续“赶考”的征程中交出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0多年来的光辉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幸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一定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