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不让贫穷留子孙

中国新闻人民网 2015年06月18日 16:2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溆浦地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东北部、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是我党创建时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的故乡。长期以来,受自然等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被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全县43个乡镇699个村(居),还有贫困村17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7.1%;按照纯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仍有13.98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5.7%;贫困发生率达到17.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全县还有51个村公路没有通畅,还有788公里“断头路”没有拉通,还有127个村没有实施农网改造,还有35.5万人喝不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贫困面广程度深,基础薄弱难度大,生态脆弱灾害多,产业滞后层级低,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发出了“继续向贫困宣战”、“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号召,把扶贫开发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指示精神,秉持“不让贫穷留子孙”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出“六个精准化”抓手,以扶贫攻坚为突破口,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直至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贫困底子和扶贫对象精准化。底子清、对象准,是扶贫工作更加聚焦贫困群体、更好对症下药、更能发挥功效的前提。因此,我们把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环节。一是对象识别严把“五关”。各乡镇、村组成立了民主评议小组,严把扶贫对象识别五道关口,即:户主申请关、小组评议关、入户调查关、集体评定关、张榜公示关。特别是在张榜公示关环节,实行村组、乡镇、县里三级逐级公示,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安排专人接待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收集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了“关系户”、“人情户”的出现。2014年,共识别贫困村177个,贫困人口66598户165308人,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较好基础。二是分类指导突出“三型”。在精确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对全县177个贫困村进行分类定型,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扶持措施,增强了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对生存困难型贫困村(一类村),主要采取鼓励生态移民的方式,进行整体搬迁,推进扶贫开发;对划入生态移民范围的农户,根据安置方式、搬迁成本和脱贫预期效果,实行差异化奖补。由农户自行选点、分散安置的,本村内搬迁每人奖补1万元(每户最多奖补4万元),迁入集镇每人奖补1.5万元(每户最多奖补6万元),迁入县城每人奖补2万元(每户最多奖补8万元),迁往县城以外大中型城市每人奖补2.5万元(每户最多奖补10万元)。由政府统一规划,在本村或集镇集中安置的,政府帮助解决用地和公共设施建设,并按村内或集镇分散安置奖补标准的80%给予奖补。对发展受限型贫困村(二类村),主要加强水、电、路、气、信息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大力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低保、医保、新农保力度,不断扩大农村基本保障覆盖面,兜住贫困群众的生活底线。到2015年底,将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潜力可挖型贫困村(三类村),重点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三是信息管理做到“四有”。我们按照“严格对象标准、规范识别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直接到户到人”的原则,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比例、规模、分布及居住条件、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从而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了“靶向目标”。

  二、工作规划和项目计划精准化。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繁重,必须规划先行、计划科学、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必须落实到真正有效的项目上,防止“不对路”、“走弯路”。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进一步将扶贫开发工作项目化、具体化、责任化。一方面,精心编制了《溆浦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制定了《溆浦县推进“两个加快”扶贫开发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同步小康),做好两篇文章(扶贫攻坚、区域发展),整合三大资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突出四个重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本服务、基层组织)”工作思路,实行扶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确定专人专抓,强化责任落实,狠抓项目推进,确保扶贫实效。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扶贫项目、投资规模、实施内容、建设年限、推进步骤、受益对象、责任分解等内容,制订详细的扶贫项目计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资金落实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特别是交通、水利、农网改造、危房改造等项目精准到年度、到季度、到月份,责任明确到乡镇、到单位、到人头,确保到2020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3.2万人以下,贫困发生率降到3.9%以下,控制在4%以内。2014年,全县共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87个,总投资4780万元,涉及195个村2.6万人受益。由于一大批扶贫开发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有效拉动了全县经济协调稳定增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22.72亿元;完成公共财政收入5.56亿元,全口径税占比达到76.22%,增加8.6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72亿元,增长8.5%;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5亿元,增长12%。

  三、基础建设和产业开发精准化。基础建设事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事关农民体面生活;产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我们牢牢抓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这两个关键环节,统筹抓好基础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努力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宜居的家园。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按照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的要求,加大农田水利、安全饮水、信息通信、环境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示范村创建和乡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贫困地区群众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提高。2014年,启动县乡公路断头路“三年清零”和农网改造“三年清零”行动,打通断头路19条162公里,完成农网改造33个村;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0.5万人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兴修各类水利工程6670处,治理河道10.8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综合整治土地3.5万亩;加快“宽带进农家”推进力度,全县130个村1.1万户农村居民,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二是狠抓生态环境改善。坚持管好“锄头”植树造林、管住“斧头”封山育林、管死“源头”防火护林、管活“山头”产业强林,自2013年起持续封山育林251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4.84%。全面启动“裸露山体生态复绿”三年行动,对全县的裸露山体逐个落实责任主体,任务到人头,措施到山头,力争三年内修复裸露山体5000亩。广泛开展乡村卫生整洁行动,创新环保综合监管机制,深入推进生态创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绿色村庄”17个,威虎山、穿岩山省级森林公园获得批准,县域生态环境更趋优良。三是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坚持“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产业,积极引导和全力帮扶贫困群众产业致富。2013年以来,先后下发了《溆浦县加快产业及产业园区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溆浦县提升农业“7+1”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溆浦鹅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种养基地、开发产品加工、发展合作组织,让更多的群众在产业链上受益。全县在6个扶贫片区重点实施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使产业既有龙头企业带动,又有加工基地支撑,让群众受益最大化。2014年,全县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春和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总数达到382家;溆浦鹅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超级稻第四期百亩攻关片实现亩产1026.7公斤,刷新世界记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乡村农家乐110家,总数达到326家。充分挖掘贫困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开发,着力打造“水边听故事、屈原唱离骚”和“乘坐高铁看梯田”特色品牌,思蒙国家湿地公园、山背花瑶梯田逐步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梦中向往。2014年,接待游客1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2亿元。

  四、科教培训和基本保障精准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智是贫困群众获取“内生动力”的关键。我们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对贫困家庭孩子义务教育、“两后生”(应届初、高中毕业后)到定点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制定了到户到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对困难群体实行分层次培训,精准到户,授课到人。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骨干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2014年,全县共举办各类针对贫困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115期,完成培训1.05万人次,引导和扶持875名贫困“两后生”完成职业学历教育,组织230名贫困村干部、科技骨干到湖南科技职院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增强了带奔能力。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集体经济“六个落实”的要求,真正做到了生活保障到人、就学保障到人、就医保障到人、就业培训到人、住房保障到户。2014年,我县完成民生保障支出2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73.6万人;15周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5年,高中毛入学率达到了87%;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低保保障率达9.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200户,引导村民适度集中连片建房,370户农户搬进新居。

  五、资源整合和力量投入精准化。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脱贫致富的“药引子”。我们进一步整合扶贫资金,加大力量投入,增强贫困群众的基本保障和脱贫致富能力。一是坚持“政府统筹、扶贫牵头、部门联动、合力攻坚”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改、用途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资金整合方式,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切实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1+1>2”的整合效应。经过整合,全县扶贫开发三年行动项目总投资达4.85亿元。二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不断完善扶贫工作考核体系,推行领导干部蹲点扶贫制度,激励各级各部门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良好机遇,积极拓宽思路,广辟项目和资金渠道,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出台《溆浦县扶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委派80个扶贫帮扶工作队,从县直机关和乡镇选派160名优秀干部深入到扶贫点开展帮扶指导工作。制定《溆浦县扶贫攻坚工作考核方案》,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成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各部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绩效考核,并建立扶贫攻坚年度述职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抓扶贫攻坚的责任。三是大力推行“公司+银行+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由有经济实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担保,金融部门授信,种植农户贷款(3-5万元),扶贫资金贴息,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投入资金难题。2014年,投入扶贫资金800万元用于贷款贴息或直补,撬动银行授信放贷8450万元。积极构建小额信贷担保平台,县扶贫办筹措3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存入农业银行担保专户,农业银行按8至10倍的比例投放小额贷款,撬动银行放贷2400至3000万元,专门用于贫困人口发展生产,从而放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六、动态管理和监测评估精准化。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有掌握发展规律,把握发展形势,才能因势利导,推动工作。扶贫开发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必须加强监测评估,实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完善“进退”机制,强化动态管理。切实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建卡和动态管理,真正使“假贫困者”无处藏身,“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加强监测评估,增强扶贫实效。严格执行全国农村贫困监测制度,不断加强贫困监测,建立精准的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测和评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验收,确保项目质量、资金安全和项目效益。深入了解贫困特点和原因,不断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能力,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使扶贫帮困真正扶到关键处、帮到点子上,切实增强扶贫工作成效。201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38元,分别同比增长10.49%和10.26%。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21.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3.98万人,净减贫困人口7.5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26.88%下降到2014年的17.48%,贫困状况明显缓解。在2014年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监测考评时,我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程度为83.9%,在全省48个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中排第18位,在全市排第1位。(作者系中共溆浦县委书记)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