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一台缝纫机连缀的国际友情

中国新闻新民晚报 2015年06月12日 16:1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70多年前远涉重洋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与虹口人民之间融洽、友善相处的故事又有了“姐妹篇”:今天,69岁的沈三馥老先生向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捐赠了一台比他年龄还大的缝纫机。这台美国产的缝纫机是一位当年在舟山路开服装店的犹太老板临回国前赠送给沈先生父亲的,它伴随沈家度过了沧桑岁月,见证了不同族群的人民在二战特殊时期一段淳朴的友情。

  拼凑“遗失”的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关于这个在家里放了几十年的缝纫机的故事,是沈三馥老先生通过父亲似乎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起来的。“因为父辈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波,以至于所有跟外国相关的经历和故事都被有意无意地‘屏蔽’掉了。”沈老先生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看到了很多相关报道,包括当年上海接纳避难而来的犹太人并和他们友好相处的故事。

  于是,他想起了家里那台老旧的“古董”缝纫机。“铸铁的机架很沉的,上面是鱼鳞状的花纹,很漂亮,但时间太久,已经散了架,前几年被我处理掉了,现在只剩下这机头了。”沈三馥老先生小心翼翼地取出缝纫机,眼里有些许遗憾。拂去70多年的岁月,缝纫机的油漆早已斑驳,轮子也已生锈,但机身上SINGER的商标还是清晰可见,它背后温暖的故事也始终定格在沈老先生心底。

  沈三馥的父亲沈忠利是宁波人,红帮裁缝。年轻时和同乡一起外出闯荡,去过天津、大连,最后在上海落脚。“1944年10月到1948年10月,父亲就在舟山路上一家叫木耳奇西服店里工作。”沈三馥说,父亲曾经告诉他,西服店的老板是个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顾客大多是住在附近的犹太人。因为沈忠利手艺好,西服店生意兴隆,“单子接得多,来不及做,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很忙的。”那时家里没有钟表,为了上班不迟到,沈忠利一般是天没亮估摸着时间便出门,没想到有一次估错时间,提早了好些时候到店里,他也不敲门,就坐在街沿等开门。由于勤勉忠厚,沈忠利深得犹太老板赏识,老板天天结工资给他,“所以当时我们家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临别馈赠缝纫机

  在犹太人店里做了4年,沈忠利和老板相处得很好,老板很喜欢这个店员。时间长了,沈忠利还学了些洋泾浜英语goodmorn-ing、goodevening……平时和老板、顾客说些简单口语不成问题。1948年年底,犹太老板要回国了,临走,他把店里的一台美国产SINGER(胜家)牌缝纫机送给沈忠利,希望以后它能帮到沈家。“这台缝纫机在当时是很贵重的,很少中国家庭有。当时犹太老板还留下了不少模特照片,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穿着西服照的。”沈三馥说,遗憾的是照片在“文革”期间被害怕戴上“里通外国”帽子的父亲撕毁了。

  犹太人走后,店关张了,沈忠利也失了业。一家人靠父亲在木耳奇西服店攒下的积蓄度日。“当时我们一家人的衣服破了,全是父亲用这台缝纫机缝缝补补的,逢年过节我们小孩偶尔也做件新衣服。”沈三馥记得自己的小学书包也是父亲用这台缝纫机做的。紧巴巴的日子到解放后才有改观,之后沈忠利到上海电缆厂当了名工人。

  关于在外国人开的西服店做事以及犹太人送缝纫机这段历史,沈忠利在家里说得并不多,但沈三馥说他了解念旧的父亲在心底始终很感恩犹太老板帮助过他的点滴往事。

  缝纫机伴随着沈三馥一家,度过了很多艰难岁月。因着父亲的好手艺和这台缝纫机,在物资匮乏的日子里,沈家的孩子也总是穿得干净又体面。随着日子越来越好,缝纫机的用场也越来越小。到后来,父亲再也看不清针线,踩不动缝纫机了。沈三馥便用布把缝纫机包好,放在家里。“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它,看到它就会想起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也会想起他曾经跟我说起过和犹太老板共事的点滴。父亲总是说,那个外国老板不错,这台缝纫机也帮了我们家不少忙。”沈三馥说,他看到本报和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征集相关物品,“与其放在家里,还不如捐给纪念馆,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了解当年中国人和犹太人友好相处的过去。”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