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齐民要术》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陇南的花椒颇受市场欢迎。
央视网特稿(记者 王小英) 一张名片,四个二维码,正面是个人微博、微信二维码,背面是“陇南官方”微信公众号和陇南电商协会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
这是陇南市市委副书记张旭晨的名片,他不止在一个场合展示自己的名片,推荐大家扫一扫,因为二维码中“装”了陇南的特产、文化、历史故事。这种名片,是陇南当地干部的标配,也是陇南当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手段之一。
县委书记发微博卖核桃
陇南的花椒基地
位于秦岭与岷山、大巴山交汇处的陇南,被无数大山重重包围,属亚热带、暖温半湿润和高原湿润等多种气候过渡地带。
独特的气候资源,引来大熊猫等30余种珍稀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也是这种特殊的气候,适宜1000多种名贵药材及100多种山珍在这里生长,此外,陇南的特色农产品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等,以优质、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
2015年,陇南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52万亩,总产量373万吨,尤其是花椒、橄榄油、核桃产量喜人。
“养在深闺”的好东西,如何才能卖成钱,使百姓富起来,陇南市一直在苦苦寻找突破口。
陇南成县的核桃撕开了这个突破口。2013年6月19日,新浪实名认证微博“@成县李祥”发出信息:“今年核桃长势很好,欢迎大家来成县吃核桃,我也用微博卖核桃,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都已开始预订,买点我们成县的核桃吧!7月份上市。”
发此微博者“@成县李祥”是成县县委书记。这条配有七张核桃图片的微博迅速引起转发和评论,“成县核桃”成了一时走红网络的“热词”,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等新媒体,成县青皮鲜核桃很快在上海、兰州等地的一些大型超市上架,通过网络开始走向全国各地。
仅仅六、七两个月,成县在网络上预售的鲜核桃总量已超过1万斤,还卖掉了151棵百年老核桃树(1年果实的收益权),而这批核桃树的核桃总产量也超过了3万斤。
“成县核桃”也引起了中国社科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汪向东的关注,在他的牵线下,阿里巴巴农村电商讲习所首期培训班2013年9月在成县举办。陇南市政府还组团到省内外企业学习,参加网商交易大会、论坛,了解和掌握国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聘请专家,为陇南电子商务发展出谋划策。
务工青年返乡卖特产
油橄榄基地
县委书记李祥通过微博吆喝销售家乡特产,不仅让大家知道了成县核桃,也影响了远在千里之外务工的小段。
小段是成县镡河乡建村村老庄河社的普通农民,2000年初中毕业后,他南下打工,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地做过搬运工、保安和餐馆小工。
在外打拼,辛苦自不言说。有一天,当他看到成县书记吆喝着卖特产时,才意识到原来家乡的土特产很受欢迎。
随后他注册微博,认识了“三农”专家毕慧芬,了解农产品的市场,最后决定回家创业。2013年,他在家乡成县创办了“成县原生态土特产”网店,主要销售当地的土蜂蜜、椴木香菇、野生蕨菜等各类土特产品,仅当年,网店销售额便达到26万元。
建筑工姚玉宝在看到同乡人卖家乡的土特产后,也决定回家开网店,出售家乡的花椒、油橄榄。刚开始他一个人忙,后来忙不过来,父母亲从老家赶到武都区,给他帮忙;而大学生村官张璇此时也开始为村民吆喝出售柿子、土鸡、土蜂蜜……
电子商务一跃成为2013年成县乃至陇南市的年度关键词之一,从返乡的务工青年到大学生村官,纷纷在网上发声,叫卖家乡土特产。
率先试点电商扶贫
甘肃省商务厅在陇南武都举办电子商务培训
甘肃省商务厅在陇南武都举办电子商务培训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着陇南的经济发展。高速公路短期内不可能修到每个县,但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的条件已成熟”,陇南市委副书记张旭晨不止在一个场合提过,互联网已经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发展电子商务,陇南可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
根据陇南市提供的数据,到2015年,陇南市开办网店6000多家,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10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40多元,促进就业1.7万多人。
至此,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学习,电子商务形成了陇南模式。
电商扶贫,是国家扶贫办2015年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2015年一月,国务院扶贫办正式批复了陇南市的试点方案,率先试点电商扶贫。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巡视员曲天军曾表示,选择在陇南试点,是因为当地电商扶贫起步较早,物产丰富,当然也跟当地各级领导亲自上阵帮农民推销农产品有关系。
赶上了信息化的“高速列车”,如何让人发现陇南的网店是一个大问题,张旭晨坦承,只能依靠宣传。这也正是他的名片上为何会出现4个二维码的原因。
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李隆基表示,确定试点后,甘肃省扶贫办已列出900万专项资金,重点用到陇南市450个试点贫困村的电商扶贫网店建设,以及培育这些村的产业发展,并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等。
错过了工业化的“班车”,但是贫困地区广聚优势资源,转变思路,积极抓住了信息化的“高速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