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鸟瞰南哈口成片的大棚
央视网特稿(记者 徐辉)闺女出嫁不在乎给多少钱,希望老人能给两个大棚当嫁妆。原来亩产收入不足千元的盐碱地,建起大棚种西瓜,每亩收入竟然过万了,种西瓜让河北省邢台市南哈口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西瓜种植致富 大棚当嫁妆
因为规模化种植,农民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南哈口村的西瓜比附近村一斤多卖1毛多钱
5月29日,天空飘着细雨。邢台市巨鹿县官寨乡南哈口村民司红英并没有闲着,他正忙着把丰收的西瓜一车车送到村里的市场。
“今年我种了5亩大棚西瓜,西瓜收完豆角就快可以采摘了,豆角收完还可以种一茬青椒,一亩地一年纯收入1万多块钱。”司红英笑着说。
去年,司红英儿子司立裴结婚了,女儿在北京读大学,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有人照顾。“以前照顾老人不能出去打工,一家人就指望十来亩地。种棉花、玉米、小麦,一年一亩地一千块钱都剩不了。”回想起种植大棚西瓜之前,司红英坦言,一天花几十块钱都心疼。
2010年,看到村里人建大棚种西瓜蔬菜,一亩地收入一万余元,司红英没再犹豫。几年下来,儿子结婚、女儿上学不但没有借债,司红英还花了4万元给儿子买了一辆小货车。
今年,司红英又建了3亩大棚,还准备给儿子买辆轿车。
司红英的故事在南哈口村并非个案。南哈口村位于巨鹿县西北,390户1550人。因为交通不畅,土地贫瘠,人居收入不足千元,历史上是有名的穷村子。
从2008年开始,南哈口开始建大棚种西瓜、蔬菜,几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
因为种植大棚西瓜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在南哈口村,出嫁的闺女不在乎嫁妆有多少,她们都希望父母能给个大棚种西瓜。
“造血”扶贫让南哈口走上致富路
司敬活是该村的一名村干部。2007年5月的一天,长期贩卖水果的村民刘景波在闲聊中对司敬活说,山东省青州村民种大棚西瓜,一亩地收入过万。这个消息让司敬活眼前一亮。“别说收入过万,挣个三五千都行呀。”
第二天,司敬活便赶到青州。
经过两天调研,司敬活回到南哈口便组织村民建大棚,种西瓜。“别说大棚里面种西瓜,乡亲们就是在田地里种西瓜也没有经验。”
最终,司敬活和另外七户村民建起8个大棚。他们在青州请来师傅,手把手地教。第一年,每个大棚收入8000余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
看到了效益,村民就有了干劲,原来观望的村民很快加入进来。第二年,27户村民,种植面积130亩。
今年,全村200余户农民成为大棚蔬菜种植户,面积发展到近3000亩。
如今,南哈口村有了自己的西瓜育苗厂。村民可以熟练掌握西瓜单棚、边二棚、全二棚技术,西瓜可以提前一个月上市。南哈口瓜菜成功注册了“哈口”牌商标。
司敬活说,南哈口这些年的发展除了村民自身的努力外,跟各级政府的帮扶离不开。政府出钱修路、盖机井房、挖排水沟,另外还给每个棚上了保险,提供涉农资金的支持。
以市场思维和开放办法帮农民脱贫
2009年,南哈口村率先成立了“南哈口村果蔬大棚诚信自律者联谊会”,吸收了50多名村民入会。
作为会员,通过联保和互保,南哈口村为27名会员争取到了第一笔贷款5.4万元,解决了购买西瓜苗资金不足的问题。
到2011年,村民通过组织共争取贷款600多万元,解决了群众发展大棚资金短缺的难题,创下了河北省“穷人”没有抵押物贷款的先例,这得益于巨鹿县在全省率先创建的“扶贫信贷担保自愿者组织”和“贫困村诚信自律者联谊会”两个组织,以“干部担保、农户互保”的双保险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贷款难题,迅速带动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邢台市巨鹿县扶贫办主任程蕴昭说,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用财政资金撬动市场资本。只有建立起如合作社等,才能形成合力,抵抗风险,要搞园区化发展,不搞单打独斗。
司敬活组织成立的“哈口果蔬专业合作社”,可以在技术服务、物资供应、销售服务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让种植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了解,巨鹿县正在形成“一带三区两业”的扶贫产业模式,及老漳河旅游扶贫产业带、西北部大棚果蔬产业区、巨鹿镇中药材产业区、苏营镇养殖产业区和光伏产业和家庭手工业。
巨鹿县2014年完成1.82万人的脱贫目标,2015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2.25万人,减贫率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