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弹奏一曲《马兰谣》,老家的故事心中飘
我的老家在浙江海宁。因为爷爷奶奶已经来上海了,我已经好几年没回老家了。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回老家是五岁那年的春节。
那时,爸爸告诉我,春节那几天,我们朱家的老老少少几十个人会在一块过年,比在上海热闹多了。妈妈插嘴说:“初一到初五,我们每天都会去吃年酒。那才叫有年味!”爸爸解释说,吃年酒,就是几家亲戚轮流聚在某一家的院子,由这家主人用好酒好菜招待各家的春节习俗,是老家特有的习俗。
记得那年率先办年酒的是姑姑家。初一那天,风和日丽,他们在院子里搭了个大竹棚,将比卡车轮子还大的铁锅抬到竹棚下的土灶上,又是杀鸡又是宰羊,把家中所有好吃的东西都搬出来作为美味佳肴的材料。这时伯伯、叔叔和成了家的哥哥们都悠闲地坐在院子里,嗑着瓜子,海阔天空地聊着自己觉着新鲜的事。伯母、婶娘和嫂子们则一个也没闲着。她们淘的淘米,洗的洗菜,劈的劈柴,续的续火……就连抬桌子、搬椅子,也少不了她们。不过她们脸上淌着的汗水,丝毫也没掩饰住内心的喜悦。
姑姑家的老照片
汗水和喜悦最多的,当然是主人姑姑了。你瞧,她一会儿拎着水壶给客人们沏茶,一会儿去土灶旁轻轻拍拍厨师的肩膀,一会儿端出一盆美味的果品,一会儿对着田间大声吆喝:“别疯出了汗,小家伙们!当心感冒!”我们孩子们正三个一帮五个一群地在田野里、池塘边玩耍呢。
开饭了,几十个人分成六桌,每桌差不多有十个人。大人们一边举杯喝酒,一边互祝新春。碰杯声、祝福声、上菜的吆喝声顿时汇成了带着浓浓年味的交响乐。见到大圆桌上五彩缤纷的好菜,我一时竟然不知从哪儿下手,结果最大的收获只是把饮料罐了满满一肚子。在我们孩子们眼中,年酒虽然丰盛、热闹,但却太漫长了。所以大人们还在边吃边聊的时候,我们就早早地丢下碗筷放鞭炮去了。
当我们玩累了回到客厅时,竟然发现还有一桌大人酒兴未减。只见爸爸满面通红,一贯儒雅的他嗓门儿突然大了许多:“过去的一年,你们的成就比我大,”他指着坐在对面的我的两个表哥,不怎么连贯地说道:“今年,瞧我……怎么超……过你们!”“好哇,好哇!祝您成功!”两个表哥也没平时文静了,恨不得把手中的酒杯举到桌子对面。“大家……都成功!大家都……成功!大家都……成功!”我觉得爸爸又变得啰嗦起来。“成功!成功!为成功干杯!”桌旁所有的人都站起来,为姑姑办的“年酒”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六年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中,老家那浓浓的年味儿却未曾消去过。
作者:朱哲萱 上海市复旦科技园小学 五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