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湖北潜江刘年华家庭

最美家庭2015央视网 2015年04月25日 21:1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刘年华杨春霞袁明宇祖孙三辈同台表演皮影戏《捕蝶》

刘年华杨春霞袁明宇祖孙三辈同台表演皮影戏《捕蝶》

  刘年华家庭,湖北省潜江市东风路118号,家庭成员5人。

  刘年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汉平原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家住潜江群众艺术馆。在皮影事业上,他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几乎奉献了他的全部。

  1949年10月,刘年华出生在潜江月波村。家中世代以皮影戏为生。他从小就很有天赋,1961年到潜江皮影队学艺,师祖周天元亲自将他带在身边传授技艺,13岁登台演出,28岁任潜江皮影队队长。祖父临终前给刘年华留下了遗言:“一定要把皮影戏传下去。”创建潜江皮影队的师祖周天元也将皮影队的土地、房屋托付给刘年华,留下遗言:“遗产全部留给皮影戏。”

  带着长辈们的重托,刘年华带领着皮影队活跃在江汉大平原的舞台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皮影戏走向了低谷,常年接不到演出。那时,刘年华全家的生活十分困难,一家4口人租住在红军路一间10平米的屋子里。刘年华不会做生意,也不会别的技艺,只能出去做小工,下煤车,给人擦地板。妻子杨昌琴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不得不出去打零工,起早贪黑,十分辛苦。1994年家里发生重大变故,刘年华失去了他的大儿子,命运打击让刘年华悲痛欲绝。一夜间,头发全白了,一只耳朵也失去了听力,几天几夜滴水不沾。整整一年,他精神都在恍忽中,全家就靠妻子一个人做小工撑着,家里已经穷得每天都是一锅清水粥伴着腌咸菜。

  因为贫穷和困苦,一家人也受尽了白眼。刘年华的小女儿杨春霞却特别懂事,每天放学回家就陪父亲散心。有一天,女儿说:“爸爸,我们家的皮影戏唱这么好,您不说,我们以后都不知道了。您给我们写下来吧,以后我照着您写的,把家里的皮影戏说给后人听。”刘年华当时就激动了:“是啊,虽然皮影戏没有演出市场了,但是我可以把这些都写下来留给后人。”1996年刘年华着手开始创作《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一书,直到2004年才完成初稿。为了支持刘年华的皮影梦,妻子借了几十块钱当本钱摆地摊,起早摸黑地做小生意。冬天里寒风像刀子刮,夏天像在火炉里烤,但是她从来没埋怨过刘年华一句,还把辛苦挣来的钱给他拿去买牛皮做皮影。在这艰难时期,女儿也对父亲说:“爸爸,我愿意帮你一起承担起皮影戏的责任。”

  2006年,刘年华迎来了皮影事业的春天,潜江群众艺术馆以《江汉平原皮影艺术》一书为主体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潜江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皮影戏重新发展起来,刘年华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刘年华和同在群众艺术馆工作的女儿杨春霞用19年的时间整理出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皮影雕刻艺术》《行话集成》等三部专著,共计160多万字,1000多幅图片。他改编和移植了300多个剧目,并整理出了传统的皮影剧本2900多个。父女俩不断创新,创作童话皮影剧40多个,还制作了各种造型的皮影900多件。

  妻子杨昌琴说:“小孙子袁明宇,现在也会耍皮影,画皮影。和女儿小时候一样,喜欢听老刘讲皮影戏故事。只要他们都喜欢,我苦点累点也值得。”

  精美的皮影人展示了中国气派、中国韵味,是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为了传承皮影戏文化,刘年华一家人不畏艰苦,互敬互爱,为推广潜江皮影戏文化的发展,全家人一起走过了艰难困苦。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刘年华一家人的心里。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