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央视评论】“三公”公开的三个“死角”

央视评论_首页央视新闻 2015年04月17日 20:3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又到“三公”公开季。财政部今天已公布中央本级预算的总况,国办等部门则率先公开了自己的账本,其他中央部门的账本想必会陆续抵达公众眼前。

  围绕“三公”,大家已瞪大眼睛盯了好多年,有的人越盯越有劲头,也有人开始审美疲劳,更有很多人只是看热闹、还摸不着门道。

  “三公经费”的公开,是法律要求,没人盯着也得照规矩来。何况这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到今天为止,中央政府部门已公开的内容,普遍比去年更详细,呈现方式也更多样,兼顾了专业性和通俗性。这是进步,首先要给予点赞。

  “三公”的公开,也是一个改革进程。它不见得一下子就彻底到位,改革者的脚步有快有慢。那么,目前“三公”公开工作,还有多少“死角”?这里掰着手指头数了数,至少还有三个:

“死角”一:只有总数、没有“单价”的账本还不够细

  这两年来,很多部门已能稳定地做到公布“三公”的年度支出总额。但是,公众固然可以在年度与年度的比较中,看出这个部门的公务接待、公车、公费出国等总支出的增减变化,却还经常看不出“单个行为”的含“金”量。

  比如,只公布去年本部门出国支出500万元,但不告诉大家,这500万元是多少人次花的。那么,怎么看出您“每一人次”的支出水平是增了还是减了呢?如果只公布本部门公车支出1000万元,不告诉大家您单位有多少辆公车,那么光凭这1000万元,其实看不出个所以然。

  怎么判断这是不是个“真诚”的账本?先看看:除了总数,还有没有“单价”。

“死角”二:地方各级政府还远未全部公开

  实事求是地说,近两三年里,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三公”公开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部门“不够真诚”,但总的看,各部门一年一个脚印,进步是显著、扎实的。

  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开水平,则明显参差不齐。很多省份的地市县一级,还没有做到每年按时公开,更遑论公开的水平与真诚度了。上个月,在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记者会上,被问到全国三公经费总数有多少?他也只能含糊地回答说:“中央财政的三公支出是70亿元左右,地方有多少我说不清楚,按中央地方财政总盘子1:6的比例推算,地方大概有四百多亿元”。

  财政部部长说不清全国的三公经费有多少。这不是他个人的尴尬,而是我国预算制度改革远未到位的具体体现。从舆论场看,全国性媒体一般都把对“三公”的关注精力,聚焦在中央政府部门身上。而事实是,目前真正的公开死角,在地方。

“死角”三:“三公经费”与“三公消费”有区别

  一般公众是分不清这两个概念的。很多媒体也忽略了它们的差别,经常混为一谈。“三公经费”指的是列入财政预算的、由财政完成的“三公”支出。而很多人讲的“三公消费”,恐怕既包括了财政账本里的“三公经费”,也包括了一些政府公务人员花在“三公”领域内、来源却在账本之外的一些钱。

  不可否认,两年多来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已明显压低了各级政府的“三公经费”、基本做到了只减不增,更是遏制了广义的“三公消费”。但是,那个“消费”与“经费”之间的差额,到底有多少,仍是未知数。公众只能做定性观察,无法做定量判断。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监督缺口。财政预算只管“经费”,管不了“消费”。那么,首先要带着紧迫感去做的,就是切实加快财政预算公开的步伐,让中央政府部门公开得更细、让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尽快做到全公开,这才能把“经费”的实际数字搞清楚。

  其次要在预算监督之外,继续加强纪检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不仅盯住“三公经费”,也盯住“三公消费”。

  总之,把账本亮出来、亮清楚,没有最细,只有更细。不仅要强调态度端正,还要靠制度约束、法治保障。

  文/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