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年前,移民王建华已从河南淅川迁到中牟。全村人每天看手机,盯住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上涨的水位。来人问他,你又不管调水,水位线16米还是17米,你操个啥心?
咋能不操心。淹到17.2米,就没过父母的坟。他要掐着水位线,回去最后烧把纸,添土圆坟。回去时,水已没到了大腿。每家每户蹚水去扫墓。王建华跟爹娘有话:“以后是不能再给二老圆坟了。南水北调是大局,下回儿站到岸上,二老能望见我。”
又到清明,不少移民早早回来了,望着茫茫水面一望再望。令他们惊异的是,当怅然回身时,看到了家乡的树!是满满一园故土老树!从100多个淹没村庄移来的千余棵树,古柳、皂角、石榴、黄连……曾经立在房前屋后,河滩山坡,如今那里已在水下,汪洋一片。而树伫立在距丹江两公里的岸边,姿态宛然,张臂向天。
“就是村口那棵老树啊!”清明归来祭扫的移民以千计万计,看到当年的老树,他们跪倒泥地,上前抱一抱,把脸贴上去,像贴在母亲的怀里。60多岁的黄世荣家搬去湖北多年,她对望老梭罗树:“就是这棵树,我奶奶就在树底下等我放学,后来是妈等我回娘家……”如今,她路上听见有讲淅川话,就忍不住跟上多听几句,在街上看见老太太长得像她妈,真想去抱抱她。
“找到了!”回乡的人一棵棵找,一排排查,唤着同村人快来看。树找着,根就找到了,村子像是又能摸着了一样。“这是河边那棵老银杏”“这是山上那棵‘树爷爷’”“春天满树白花,风过来像下雪……”“我在这树底下长大,看见它就看见了爹娘……”
半个多世纪里,淅川近40万移民为了清水北上,抛家舍业,迁往他乡,义无反顾。去年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今年清明,移民群众祭拜老树成为渠首淅川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景象。
把老树收集起来的人叫李爱武,他为此几乎花光半辈子积蓄,又押上了全部家当。几年前,一位远至青海的老移民回乡,是个画家。他们的汽船漂在淹没区的水面。他只见老画家攥住满把胡须,一刀剪下来,丢进一汪水里:“爹啊娘啊,孩回来了!”
李爱武全家是移民。他决心为移民做点啥。当时移民紧锣密鼓像打仗,顾不上管树,很多沿海城市找村民买老树,要让大树进城。他听记者说:“卖一棵就是‘犯罪’,这可是移民的根呐!”那一刻,他对自己说,得为移民守住根脉,自己干不完,儿子干孙子干。
就这样,千余老树没有远离故土。清明节,为移民修建的纪念碑高高矗立,40万移民,每户移民的名字都被刻上了石壁。李爱武已是第二年掏腰包摆千人宴,让回乡的人听听家乡戏,尝尝酸菜炖肉、丹江鱼,喝几碗小米黄酒,晚上聚在火堆旁,叙叙一年的事……
今年元旦,移民们在总书记的新年贺词里听到了自己,忙往电视旁叫人。有的拿着炒菜铲子,有的抱着孩子聚拢到一起。总书记讲到移民搬迁的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紧接着,又一句说进心窝子的话:“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搬迁历历在目,不少移民当时就掉了泪。下来一遍遍掰着数,63个字,是对咱移民莫大的安慰。大家很一致:把总书记给咱说的话刻在纪念碑上!
有的移民代表到北京观看通水,那清丝丝的丹江水从团城湖涌出来,“是老家的水啊”,他们趴到水面上,捧起来就喝。有人感慨:“看到通水,过去吃的苦,受的累,全值了,”还有人搬迁到平顶山,2014年夏旱严峻,白龟山水库连续动用死库容,是老家丹江水顺着渠线救了全市的急。
王建华望着江水漫上来,流过去,忽然说:“父母有灵,会感受得到吧——这水一直流到北京,咱真是和北京连在一起了!”
记者手记
移民群众有多爱他的家乡,就有多爱这个国家。当家成了一汪浩渺春水,树就成了他们最后的乡愁寄托。一棵树,就是一方故土家园,就是一部村庄家族的祖辈历史。
移民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他们清明拜树,让人们看到移民大爱,看到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大义为先。记者赵川,采访南水北调听了无数讲述,掉了无数眼泪,以至人称“赵淅川”。问她,她只想替移民说一句话:“懂得节水”。一渠丹江水,挟裹着楚汉灵魂的气血,去充盈华北的经脉,这是库区千千万万人民生命沉淀的甘露,是一条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每一滴水都饱含着深情、凝聚着大爱。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