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祖训中的丁村——评《记住乡愁》之“丁村——以和为贵”

中国新闻文艺报 2015年02月11日 12:0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丁村——以和为贵》是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的一集,“以和为贵”是这一集最为核心的表达。“和”是丁村建村600余年来的主流价值观,并且这个价值观还在以各种方式沿承着。

  丁村人应该说是幸运的,他们的幸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丁村在远古就有人类活动,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恰好又被近代考古学家发现,被命名为丁村遗址,因而这个村庄广为人知;二是由于明清两朝的丁氏祖先在丁村修建了规模不小的院落,这些院落又因为保存完好而具有了现代旅游价值,致使丁村至今仍保留了数百年来的原貌。而保留下来的宅院乡舍,使走出丁村的游子在唤起乡愁的时候,仍有具象的故乡可以凭吊,或睹物思人,或见景生情。人生如浮萍漂梗,对于出发源头的思念即为乡愁。乡愁是一个大概念,而在这个概念之下,每个人的情绪细节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丁村人唤起乡愁的时候,可能会想起三义庙,想起八大碗,想起数百年不变的织布机,想起邻里间和睦的暖暖温情。

  丁村地处晋南,从建制上来说,只是中国万千村庄中的一个。即便这样,我们仍能从这淳朴而古老的村庄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长期浸润的痕迹。村中的三义庙,是丁村建村的开始。元末丁氏祖先丁复为避战乱来到这里,当时在此地已经有任姓、阴姓两个家族在此生活。丁氏的远见在此时显现出来。为了避免今后三个家族为了土地掀起纷争,丁复与任姓、阴姓两个家族相约结拜,起誓“兄弟同心,和睦相处”,并共建了这座三义庙。此举为丁村600年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性基因,也是农耕民族的一个基本特点。在农耕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和”可以起到抗御毁灭、共渡难关的作用。而“和”融进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则可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爱与奉献,为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点在丁村人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抢收庄稼、婚丧嫁娶、织布经商,都是在邻里的相互帮助下完成的。“和”作为民族的基因渗透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丁村人,则把这一基因作为显性标识贯彻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让人感慨颇多。丁村的祖先为了让后代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在大家族中采取了一种叫做对角分房的做法,让后代的房子相互连接在一起,既不能想拆就拆了,也不能想卖就卖了,起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克的作用。这种做法保障了后代大致可以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避免了由于空间距离的隔断而疏远了骨肉亲情。“和”是祖先们用一辈辈人生验证了的有效生活方式,更是他们的一种美好追求,因而他们也愿意用各种方法告诉后代“和”的重要性,并不惜订立家规保证“和”的延续。但是很显然,这种“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因而出不了几代就会枯竭。祖先的遗产并不能满足后世子子孙孙的生存需求,后世还需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和”的内涵,并不是将大家的身体限定在一起,而是要达到心灵的相互关照。我们在这集纪录片中看到的对角分房,既是祖先的一种智慧,是对“和”的一种理解,也是祖先对于后世的一种忧虑与担心。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丁村人的和睦相处,合力做一些一个家庭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抢收庄稼、纺线织布。和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符合“和”的本意。“和为贵”,“和”的可贵之处恰是人与人的相处方式。这种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抵御灾难的勇气,给人们带来了顽强生存的信心。在我们远离故乡的任何地方,若处在一个和睦的环境里,我们就会感到舒适,也愿意为这个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而若处在一个敌意的环境中,则会感觉芒刺在身,不自主地就会有远离的欲望。这实际上正是中华文明中“和”的基因在起着作用。“和”应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基本的需求。(刘原)

  我们回到丁村这个语境中,丁氏祖先丁复是受着中华文明浸润的普通人。身处元末战乱环境中的他,对于和平、和谐、和睦有着更加强烈的要求。他邀约当地两大家族结拜,定下“和睦相处”的原则,将“和”的内涵用祖训的方式传达给后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传递着“和”的基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理解“对角分房”也是一种对“和”的实践。因而,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中,就在这么一群普普通通的村民中,我们看到了“和”在以各种方式传承和发扬着,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叹为观止。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