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讲耕读故事 传文化神韵 ——评《记住乡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中国新闻文艺报 2015年02月11日 12:0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关注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

  讲耕读故事 传文化神韵 ——评《记住乡愁》之“石堰坪村——天道酬勤”

  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世世代代定居生存于华夏大地的人们,根据节令周转、气候变化而长期从事农耕生产,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形成了善良、质朴、勤劳的民族品格。即便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村庄和土地而进城谋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业已进城的乡下人而言,恐怕仍难以彻底隔断同乡村之间的关联。即便是那些通过各种途径离开生养自己的村庄,最终选择在城市安家立业,过上了都市化生活的农家子弟们,以及他们出生并成长于城里的孩子们,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也还大多生活在农村。于此,“乡土中国”便有着一份独特的内涵与积淀,“乡愁”也便成为流淌于国人血脉之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因此,“乡愁”是改革开发以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近20年来的一个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蕴的“中国故事”,大型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就是讲述这一“中国故事”从选题到意义开掘,以及制作等方面俱属上乘的一部佳作。

  自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推动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同古老帝国的剧烈碰撞,中华民族被裹挟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转型与历史巨变之中。100多年来,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长期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及与此相伴而生的村落文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冲击之下被不断侵蚀,乡土、乡情、乡愁似乎逐渐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如何讲好中国乡土故事,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村落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持守中华优秀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应然召唤。《记住乡愁》,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为观众献上了一道有别于《舌尖上的中国》之美食文化的故土家园景观。

  笔者所要谈论的《记住乡愁》的第四集“石堰坪村——天道酬勤”,是通过位于湘西大山中的一个名叫石堰坪的村庄,以及尚处于活性状态、贯穿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他们生命主题的耕读生活情景,来讲述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中的耕读文化故事。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的诗意性内涵,以及对处于现代化语境中的耕读文化的深深的忧患意识,片中均得到了深度的、恰到好处的表现。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之交的“理学真儒”张履祥在《训子语》里曾经说过:“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成为提倡“耕读传家”的典型代表。该片讲述的正是石堰坪村人对耕读之“勤”的坚持与秉承的故事:一句朴素的“勤俭生富贵,懒惰出贫穷”,道出了石堰坪村人对于田地、耕种、劳动的基本态度;一项朴实的“糊仓”活动,表明了石堰坪村人对于勤恳耕作的深刻理解。如果说“勤恳耕作”是石堰坪村人对于生存的最基本诉求,那么他们对勤恳的更深刻理解便是“勤奋读书”。不仅“勉勤读”被列入家规族谱之中,而且要求后世子孙“凡未到能够劳动的年龄,都应该立志于青云之上,勤心于黄卷之中”。“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耕读文化,不仅成为石堰坪的传统,也是我国许多传统村落和宗族传家的生活准则,它有时熔化在村民世代相传的故事或俗语中,有时彰显于家家户户张贴的楹联上,有时则深藏于并不轻易示人的家训族谱中,如浙江芙蓉村的《陈氏宗谱》即有“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农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的记载;鹤阳村的《谢氏宗谱·家训》要求族人“以耕读为业”;坦下村的《陈氏宗谱·家训》明确申明“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勤于耕读并以耕读传家这一村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在当前我国许多传统村落中依然盛传不衰。今天,它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活”在当下,并仍以自己的方式对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产生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发展。村落向城镇过渡,城镇向城市演变,许多古村落被席卷,“拆除木头青砖老院子,盖起钢筋红砖洋房子,”似乎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代价;同时,随着大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许多古村落或成空壳,或仅有老弱病残者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发展的生机与动力。在此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名分逐渐被抛弃,许多传统村落的原有来历已被人渐渐遗忘,作为代表村落自然、文化特征或久远历史的村名也在被新的名字所代替。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如何面对传统村落的消亡,成为对城镇化进程之领导者与指挥者的道德考量。传统文化不应当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村落这部生命大书、这个代表着人类精神和文化源头的实物载体,更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发展。我们认为,“现代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城镇化”,并不必然意味着要用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去取代传统建筑,更不必然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村落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现代化”、“城镇化”的意义应当是对过去与未来的理性连结,应当包含对于历史的宽厚接纳、对于前人智慧的充分尊重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在此意义上,记住“乡愁”并不必然与“现代化”的意义相悖,“城镇化”也绝不意味着要“消灭”村落。现代化、城镇化应当以保护和留住村落的传统文化特点为前提,二者可以相伴而生,并行发展。(党圣元)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