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多少年的追寻 多少次的叩问/乡愁是一碗水 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 乡愁是一生情”,在辞旧迎新的特殊日子里,在中国人特别容易涌起怀乡之情、思亲之绪的年关岁尾,百集人文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在央视隆重播出,再度从心底唤起人们的家国之思,引发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优秀文化传统的深沉依归。
多少年来,为何每个游子都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何中国人总爱传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延绵已久的独特文化精神,就是因为,对故土的眷恋这种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美好情愫,蕴涵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反映了中华文化基因蕴涵的古老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醇厚底气,更承载着当代中国人革故鼎新、面向未来的自强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精神的底色,《记住乡愁》抓住中国精神这个核心,发挥纪录片优势,从多个层面对中国文化基因进行了浓墨重彩表现。
《记住乡愁》聚焦每个中国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故乡情结,紧扣中国精神中最富生命力的恒久主题,因此,随着一个个形制各异、风貌独特乡村的呈现,观众会惊奇地发现,多少散落于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古老村落,原来独自绽放在时光的烟尘中,它们长久远离人们的精神视线,不单凝聚着中国人劳动创造之巧夺天工,而且传承着世代养成的生存智慧。从敬畏之心不可无的福建培田村,到节义立家的江西钓源村,从以孝道传家的安徽屏山村,到以和为贵的山西丁村,一个个村落的历史与现实,诉说着千古中国故事,一个个小美小善的涓涓仁义细流,书写着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由古老村落现状展示,到中国人与乡土不解情缘故事讲述,世代相传的祖训风俗得以重温,中国人价值观的博大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得以体现,《记住乡愁》是光大中华文化基因、彰显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之举。
好作品一定要见人见物见思想,《记住乡愁》情感基础是乡愁,通过不同传统村落优美的自然风貌、和谐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载体的呈现,大家会领悟到,在中国人那里,忠孝勤俭廉也好,仁义礼智信也罢,既非抽象教条,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律令,而是与祖祖辈辈生存的家园、与每个人的处世之道联系在一起的,是传之久远的契约,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规矩——来自中国人的生活实践,接受时间筛选,得到实践充实丰富。细微之处见精神,抓细节才能使作品有温度、品格高。这部纪录片画面感强、吸引人,就在于每一集都捕捉到了那些看似琐碎微小,但却有直击人心力量的细枝末节。比如11集讲到重庆四合村里有个叫廖明德的老秤匠,在他看来,缺斤短两不仅缺德而且要短命,“一杆秤,这头是货物,那头是良心”;第6集讲白鹭村人有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的传统,在过去的400多年里,历来修桥补路能者多劳,“抢打轿子”为的是成人之美,助学、解困与帮扶,是延续到新时代的普遍风气,文化传统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记住乡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其创作牢固建立于深入生活、研究历史的基础之上,依托于中华大地厚德载物的丰富事例,准确把握了当下百姓日常生活律动,一幅幅素朴、清新、鲜活的现实主义画面渐次展开,促使全社会再度深入思考家国、故土和精神追求等重大问题,引发人们对亲情、文明和传统的回归的同时,激发起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其播出为当前杂花生树的精神消费生态,更增添了可贵的绿色。(梁鸿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