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即便是在休息的时候,有患者找到李佃贵,他也会认真的帮患者看病。他说:“给患者看病是医生的天职。”
央视网特稿(记者 徐辉)每周一和周四上午是李佃贵在河北省中医院坐诊的时间,门外挤满了待诊患者。为了不让患者过久等待,李佃贵总是在上午坚持看完所有的患者再下班。等他走出诊室时,经常已经是下午一两点了。
李佃贵独创的“解毒化浊法”用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打破了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传统理论。
李佃贵,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河北省中医院院长,现任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
在众多的职务和荣誉中,李佃贵最看重的是医生的头衔。他说:“我最喜欢别人喊我医生”。
“意外”踏上中医路
除了坐诊外,定期寻房,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是李佃贵的一项重要工作。
1965年,15岁的李佃贵初中毕业在家。当年,河北省蔚县要开一个中医培训班,因为学历相对高,李佃贵被选为学员。就这样,李佃贵“意外地”踏上了让他钟爱一生的中医之路。
半年后培训班结束,李佃贵成为南刘庄公社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李思琴是该院的一名老中医,李佃贵为他“抄方”。抓药、抄方、烹药,李佃贵开始系统接触中医工作,一干就是五年。
在南刘庄公社卫生院的那五年,李佃贵称条件很苦但“收获颇丰”。“晚上和李思琴老先生一个屋睡,白天给他抄方子,学到了很多临床的经验。”
李佃贵经常挎个出诊包步行给人看病,几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公社的各个村子。五年后,李佃贵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了。
1970年,20岁的李佃贵被选送到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省医科大学)读书。三年半的学习结束后,146名毕业生中8人留校,李佃贵就是其中之一。“留校其实就是在医院工作,边出诊边教学。”李佃贵说。
工作时间出诊看病,休息日外出义诊,业余时间帮食堂打扫卫生,深夜看书学习。李佃贵称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
1983年,33岁的李佃贵被推选为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
打破传统理论独创“解毒化浊法”
从医四十年,李佃贵先后带出六个博士、数十个硕士。
在所有消化性疾病中,萎缩性胃炎是最严重,也是治疗中最棘手的,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折磨着众多的患者。
李佃贵表示,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一般使用消炎杀菌的方法。可患者经常是康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复发,无法痊愈。他认为之前的治疗方法没有从根本上祛除病灶。中医把癌症归结为毒邪所致,一般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李佃贵从中得到启发,发现胃癌、萎缩性胃炎在不同阶段、不同病人中属于中医的“浊毒证”,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表现很好。
经过反复探索,李佃贵总结出“化浊解毒”治疗法。临床实践证明,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达到90%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他所在的河北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使该医院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
身兼数职却最爱本行
如今,身为荣誉院长的李佃贵仍坚守在医生的岗位上。“现在可以网络等预约,以前很多人都是头一天晚上抱着被子睡在楼道里排队等着看病。很多人是坐火车、长途车来的,不给他们看完,我心里不安。”
李佃贵担任过很多职务,如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河北省中医院院长等。虽在管理岗位上,但到了坐诊的时间,李佃贵极少缺席。“很多次李院长外出开会,深夜也要赶回石家庄,不影响第二天坐诊。”河北省中医院宣传部部长周文平说。
河北职工医学院位于保定市,李佃贵在担任该院院长的6年时间里,每周一都要赶回省中医院坐诊。
从医40年,李佃贵临床治疗患者10万人以上,患者分布全国各省市,其治愈率、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甚至有外国患者前来就医,
“我的本职就是医生,我最喜欢别人喊我医生。过两年就退休了,我还是希望能继续为病人看病。”李佃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