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上线一个多月时间内,光是包装,就让邓毓博和团队花了不少心思。图为改良后的第三款包装。
央视网特稿(记者 王小英)五个IT男凑在一起,没准备写代码,却尝试做起了“网络版牛肉面”。
见到邓毓博时,他正忙着洽谈新的办公地点。销量上涨,原来的办公地点显得已经有点小了。
邓毓博是“网络牛肉面馆”的创始人之一,兰州本地人,2011年从兰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又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后,供职于兰州大学信息学院。
一碗面让IT男集体“改行”
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兰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清末光绪年间,由一个叫马保子的厨师创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制作手艺传承至今,一直是当地民众及世界各地食客追捧的中国小吃之一。
“很多游子都有一份牛肉面情结,但在外地要吃到一碗正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非常不易。”在一次偶然的谈话中,邓毓博的博士后同学熊永平说起自己在兰州连吃两碗兰州牛肉面的经历。
“兰州牛肉面在各地的知名度不用说,不仅仅是游子,很多人都想吃到正宗的牛肉面。”因为这份信念,2013年9月份,邓毓博萌生了用牛肉面创业的念头,这一想法得到包括熊永平在内的其他人支持。
于是,“牛肉面情结”让这一群IT男集体“改行”,创立了首个“网络版牛肉面”。创业团队最初有5个人,其中3人是博士,2人是硕士。
“网络版牛肉面”最开始叫“牛大”,但无奈发现该名字已被注册,最后选择了“牛大坊”这个名字,邓毓博觉得简单、直接、易于传播。
熬汤花了三个月
上线一个多月时间内,光是包装,就让邓毓博和团队花了不少心思。图为改良后的第三款包装。
“我们有的是营销方面的想法和优势,但如何做好一碗牛肉面,能够让它历经长途跋涉,保持新鲜,送到全国各地,的确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邓毓博说。
要做出正宗的兰州牛肉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肉汤和辣椒油的品质。为此,团队找到了一位兰州本地从事牛肉面行业30余年的回民老师傅。“他恰好是我同学的父亲。”邓毓博说,起初,老师傅觉得网上销售牛肉面不现实,并没有答应传授经验。经过邓毓博团队几次拜访,老师傅才相信这些80后是真的想做成这件事儿。
根据老师傅提供的配方,邓毓博和团队开始了熬汤之旅。“我们买了好几口大锅用来熬汤。为了口味纯正,有时一次要放入20多斤牛肉。煮完汤后,剩下大量熟牛肉,我们几个经常拿着四处送人……”邓毓博告诉央视网记者,“为了熬好汤,团队也是蛮拼的,熬了三个月,喝了三个月,喝到最后闻着味都快要吐了。”
解决了汤的事儿,还得解决面的问题。“兰州牛肉面都是现场手工拉的,这个我们没法比,只能从现有市场上买各种各样的面来尝试,试图找到一种和牛肉面口感最接近的,然后再根据其配方进行加工研发。”邓毓博团队的寻面之旅又花了六七个月的时间。
从老师傅那里学到牛肉面汤和辣椒油的独特配方以及关键技艺后,博士团队在甘肃平凉一家加工厂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反复实验,终于摸索出了工业化生产兰州牛肉面的全部核心技术,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
2014年11月底,网络版牛肉面正式在淘宝亮相,将原汤熬好后,用真空灌装至马口铁罐头内,采取高温高压杀菌方式保存;拉面则采用低温晾干的方式处理,这样一来,产品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能保质一年。
“牛肉面”情结背后的互联网思维
邓毓博对包装进行抽检。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网络版牛肉面”的销量已经达到1.4万余份,“这个数量是超过我们预期的。”邓毓博说,为了方便营销,团队的大部分人都在北京工作,留在兰州的主要负责和生产厂家对接以及发货,售后客服以及营销团队均在北京。
记者在“牛大坊”的网店看到,不少人留言提出建议想单独买牛肉面中的辣椒油,为此,他们特地将牛肉和辣椒油做成单品单独出售。
邓毓博称,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网络牛肉面”还将在兰州建生产车间,实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都可以轻松吃到兰州牛肉拉面的目标。
这个做法也吸引了不少天使投资的兴趣。邓毓博透露,目前他们正在跟好几个天使投资接洽,预计半年后网络版牛肉面就能够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