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于敏:核武器最好彻底销毁 但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

中国新闻京华时报 2015年01月10日 06: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一图看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习近平向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新华社发

  昨天上午,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共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获奖,其中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其颁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此外,今年北京获奖数占国家科技奖总数的三成。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新华社央视

  □最高奖项

  工作中他是氢弹首功之臣

  昨天,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于敏颁发获奖证书。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30年,其事迹一直鲜见于报端。

  为加快氢弹突破,1961年,于敏被国家选派参加氢弹理论预先研究。于敏当时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论文交到了钱三强手里。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研究过程用时之短,创造了世界纪录。

  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未曾留学的,但这并不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巅峰。1957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理念上他赞成禁止核武器

  于敏说,自己是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上世纪)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打我们,你要想不受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但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

  “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善良的性格赢得了爱戴。一位昔日老同事透露,平易近人的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和于敏一起工作过多年的郑绍唐研究员说,单位的晚辈们都特别喜欢向于敏请教,因为他从来没有“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苛责,有的只是悉心的指导,有时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在病床上的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好几页。曾幽默地自嘲为“硬件老化了,软件也过期了”的于敏,在学生蓝可看来,“脑子永远只有20多岁”。

  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岳飞。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座右铭,他也从小就教育子女“只有淡泊名利、潜心做事,才能有所成”。而父亲教会孙子的第一首诗词,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于老爷子”就要被请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于老点滴

  1

  于敏在抗战期间的沦陷区度过青少年时代,靠同学父亲的资助,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条件是毕业后到资助者公司就职。大二时,凭着对物理的热爱,于敏辞谢资助,转至理学院物理系,靠吃窝头就咸菜完成学业。

  2

  直到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下来,他的名字才不再是绝密。名字解禁后,于敏才有机会第一次出国,走走转转。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敏排在专家名单第一位。

  3

  于敏将精力全投入到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中,心中始终抱着对家人的亏欠。两年前,于敏的妻子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成了于敏心中最大的遗憾。于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妻子很喜欢旅游,但因为不放心他的身体,只能在家照顾他,时间都花在于敏身上。于敏将对妻子的感情凝聚在了一句诗中:报答平生未展眉。

  4

  从原子弹到氢弹,各国突破原理试验用时多年,主要原因是计算繁复。我国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原子弹计算。于敏领导的工作组只能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拿最高科技奖有何基本要求?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有几人拿过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设立,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至今已有25位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获奖者集中在什么年龄层?

  25名获奖者平均年龄在82.5岁。历年获奖者中最年长者为去年获奖的95岁两弹元勋程开甲。年龄最小者为2001年获奖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获奖时仅64岁,去世时享年仅70岁。

  获奖者有女性吗?

  略显遗憾的是,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目前为止全部是男性,无一女性。

  于敏是首位单独获奖者吗?

  不是,2002年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专家金怡濂和2006年小麦遗传育种专家李振声也曾单独获奖。另外,2004年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曾出现空缺。

  拿奖的必须是院士吗?

  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25名获奖者都是院士身份。其中两院院士有4名,他们是郑哲敏、师昌绪、闵恩泽、王选;中科院院士有1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7名。

  获奖者有领域限定吗?

  没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目前涉及领域包括军工、数学、农业、医学、气象、航天、计算机、汉字印刷等,其中,获得“两弹一星”功勋的科技工作者共有3人,包括今年获奖的于敏。

  京华时报制图吴垚

  □奖项

  北京获奖总数三年均超三成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

  北京共有8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特等奖一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5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2.3%。2012-2014年,北京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总数连续三年超三成。

  □亮点最年轻获奖者35岁

  今年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平均年龄为47.3岁。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王进,仅35岁。

  项目研究最长39年

  今年获奖项目中,从立项到结题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10.2年,进步奖为10.4年。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历时39年。

  最热门项目

  环保

  今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