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丁朝霞和她的维吾尔族儿子刘道培。
央视网特稿(记者 马旭)有一种爱叫母爱,不论血缘,不分民族。乌鲁木齐市一位汉族妈妈收养维族弃婴32年,弃婴虽然先天残障,然而她不离不弃,最终将儿子培养成中国乒乓球特奥会冠军。
儿子的警察梦
刘道培在公交车站当协管员。
在乌鲁木齐天山区一个老旧家属院内住着一对母子,母亲叫丁朝霞,儿子叫刘道培,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却是一个家庭。
2014年末的一天,刘道培如同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后到街上帮母亲买菜,路上遇到熟人总要打个招呼。虽然他的耳朵听不见,但并不影响交流,刘道培会读唇语,在远处也知道别人在说啥。
见到有生人来访,他有些不习惯,躲进了卧室看书。
“他是个腼腆的孩子!”丁朝霞指着儿子说,32岁的刘道培现在能够独立生活,买菜也会基本的换算,智商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平时在家,母子俩基本用唇语就能够交流。
在这个两室一厅的房子里,随处可以看到书籍,这是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刘道培独爱历史,他没有上过一天学,现在却能够看懂所有书籍。同时他也会“五笔打字”,上网聊天看电影。
刘道培脱下“警服”后,把帽子端端正正的放在枕头上。对他来说,帽子上的“警徽”是神圣的,因为他从小就想当警察。与梦想相比,他现在只是公交车站协管员,这套警服也是当地临时发放的御寒衣。
“明年就不给警服了!”刘道培说,他很珍惜现在这份工作,每月有2600元的工资,能给母亲减少很多负担。
中午由刘道培给母亲做了一道杂酱面,这是他最擅长的。吃过饭后,距离上班还有1个小时,刘道培匆忙穿上衣服,要出去上班。
自从今年当时协管员后,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刘道培倍加珍惜,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从不迟到。
客厅里挂着刘道培各个年龄段的照片,他是中国特奥会运动员,先后拿过中国乒乓球赛冠军、世界乒乓球赛第四名。
32年风雨路
这个看上去正常的小伙,实际上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和癫痫”。32年前,刚结婚半年的丁朝霞,听说邻居捡了一个残疾的维吾尔族弃婴,准备扔掉。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将在襁褓中奄奄一息的孩子抱回了家。
爷爷给他取名叫刘道培,正式成为家庭的的一员。80年代,没有准生证的婴儿领不到牛奶,丁朝霞和丈夫只能每个早晨到牛奶站去帮忙,希望能够给儿子买到剩下的牛奶。
虽然有家人的精心照顾,但刘道培成长得并不顺利,时常发烧,浑身抽搐并口吐白沫。在医院确诊为“先天性智力障碍和癫痫”。
为了给他治病,丁朝霞带着儿子到内地求医问药,后来才逐渐好转。为了治病,全家人的工资都花在了刘道培身上。
“他长多高,花的钱就能堆多高!”丁朝霞说,刘道培比别人说话要晚,走路也晚,到了5岁,还经常大小便失禁。但不管再苦再累,只要听到儿子喊妈妈,她就发誓一定要将他养大成人。
刘道培天性顽劣,到处搞破坏,扰得四邻不安。家人曾建议生一个自己的孩子,但被丁朝霞拒绝了,她知道如果有一个亲生的孩子后,全家人会忽视对残障儿子的关心。
由于先天智障,刘道培总是斜着眼看人。偶然一次机会,丁朝霞听说打乒乓球能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她开始慢慢引导儿子打乒乓球,没想到孩子最后能成为中国特奥会冠军。
为了照顾孩子,丁朝霞辞去了乌鲁木齐大厦中层管理的职务到食堂去当服务员。孩子现在能够说话自如、读书写字,她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汗水和眼泪。
在刘道培16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子俩失去家庭的支柱。后来,丁朝霞重组家庭再婚,意外怀孕后,她跟丈夫商量后决定把孩子打掉,他们要把全部的爱给残疾儿子。
32年过去了,刘道培也逐渐成长得跟正常人一样,而母亲已近60岁,丁朝霞又开始担心孩子的个人问题。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儿子是否能够真正独立生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